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雜想093

.「New Raw Mian」吵得很厲害。不過我不懂,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拿鐵」咖啡、「歐蕾」咖啡,甚至是「艾斯布雷索」,我們可以接受「匹薩」、「漢堡」、「貝果」、「布朗尼」,甚至是「太妃」糖,我們也可以接受「壽司」、「甜不辣」、「天丼」,越南河粉在全世界都叫「pho」,可不叫「rice noodles」,「Ding Sum」、「chao mian」也不會讓美國人搞混,那麼我們就不能讓牛肉麵直接音譯,一定要變成老美一看就懂的「Beef Noodles」或「Beef Noodles Soup」才成?讓老外多學一個中文名詞,很沒禮貌嗎?這裡頭顯然有非常嚴重的文化心理問題。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雜想092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突然很注重「雷」這回事。我說的是在寫評、敘感、讀後心得時帶出故事情節、劇情、甚至是結果或結局之類的內容。好像在文章中爆雷是多麼罪大惡極似的。幾年前跟一些朋友吃飯,拿這話題佐餐,有位朋友就提到中國某本推理小說的譯本中收錄的「序」還是「導讀」竟然把結局寫出來,引來一陣怒罵,我們這群沒有踩雷的旁觀者當然個個笑得樂不可支。

這麼想來,對「雷」這麼注意,應該就是推理小說開始在台灣風行之後的事情。小時候讀的一些小說當然是少有「導讀」這玩意兒,不過一些標榜「世界文學名著」或「諾貝爾經典文學」之類的書籍可就不缺囉,而其中爆雷的似乎也不在少數,例如我看過某個版本的《包法利夫人》的導讀不但把女主角怎麼死的全盤托出,甚至把原著那一大段描述直接照錄在「導讀」裡頭也不以為忤。不過這只是模糊的印象而已,畢竟對於原先不成為目標的目標,普通人大概都很難一開始就會注意到,要到有人告訴你「喂!注意啊!這是個地雷!」你才會發現原來身邊躲雷、閃雷、跳雷,不幸踩雷或者有人故意埋雷的可真是不少。

這個對「雷」的注意,後來又慢慢擴充推理小說之外的文類,幾乎可以說是推及各式各樣的小說,也許有一天有人看到《異鄉人》的第一句:「媽媽死了」,某個讀者都會哀嘆卡繆怎麼一開始就爆雷!這個「雷」厲風行不僅在書籍閱讀上肆虐,後來又兼及電視劇和電影。

且讓我狂想一下,也許有一天音樂也會導「雷」,例如交響樂中的「動機」樂段,不就很可以看做是一種雷嗎?誰要是跟你模擬「命運」開頭那四個重要的音符,說不定你都可以大聲地向他抗議:「不要爆雷!」或者生活上也能入雷,例如去市場挑橘子入袋,賣水果的小販要是敢多嘴說:「一斤八十五。」你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向他叫嚷:「不要爆雷!不要剝奪我最後受到驚嚇的樂趣!」

現在打開部落格、網頁、社交網站的塗鴉牆、訊息串,四處都會看到警告標誌:有雷慎入。不過說真的,有必要嗎?這幾年來我對這個雷越來越感到懷疑。當然,在一般狀況下我也不會刻意去爆雷,不過踩到地雷真的那麼難以忍受嗎?我很懷疑就是了。我們的記憶,不就是個人心中時時刻刻都在重覆閱讀的一本書嗎?這裡頭有哪個結局是你不知道的?又何曾會影響到你回憶的樂趣呢?對一些歷史故事、傳記,你也不會覺得爆雷就不好看。許多歷史人物有很多人書寫過,它們的精采程度全繫於其中揭示了多少新資料或新想像嗎?好像也不是這樣。

事實上我有個更偏激的想法,我漸漸認為,那些因為踩到雷就會降低閱讀或觀賞樂趣的書籍、電視劇或電影,也許一開始就不值得去看。嗯,從今天開始,我要學著不去看那個「有雷慎入」的標誌。那根本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