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雜感036
.最近不知道看了哪個網頁,裡頭提到大陸不記得是河南省還是洛陽市,向聯合國教科文提出幾項文化遺產申請,其中之一是「杞人憂天」的傳說。這個有點意思。我是不太清楚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定義,不過既然方言(如日本八丈島方言)、節日(如中國的端午節,沒錯,是中國人申請到的,不是韓國人)等文化項目都可以列入文化遺產,也許神話傳說也真的可以列入吧。杞人憂天的故事,大概平常人都懂,我就可以不必解釋了(如果你不懂,你又多了一個「自己很奇怪」的理由了,高興吧!)。是說,一個成語,可以用上千年,還能精確地表達一些社會或心理現象,還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代的中國人。這種情況,在閱讀左傳時,給我很深的體會,我們現在許多還在使用的成語、套語,有不少就從左傳沿用至今,上下兩千五百年了耶~你想想,一句話由十個人相互傳遞,往往都會走樣,兩千五百年前的成語,竟然能保留到現代,而且意思也沒走叉,這不是很令人驚奇的嗎?
我好像跑野馬了。因為本來要說的是,最近流行的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這些時髦話題,照我看,就是標準的杞人憂天罷了。行銷上有所謂的「恫嚇行銷法」,我看科學界就是用這個在謀取研究經費和名聲的。人慣於從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萬物,希臘那個誰不早就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所以,攤開報紙或網路電子報,什麼百年最大風雪,五十年最高(或低)溫,看起來是多麼觸目驚心啊!可是,對於一個高壽4,500,000,000年的地球來說,五十年或百年,甚至是兩百年或五百年,到底算哪回事啊?而氣象學的基礎在於天候的歸納和統計分析,一個只有百年資料的門科,成天嚷著天候有變,要限定二氧化碳排放、要京都議定書……到底憑藉著什麼,可以如此誇誇奇譚,怎麼想都讓我覺得很奇怪,這不是杞人憂天嗎?事實上現代人不但憂天,而且自大得常常要「罪己」,就是動不動要譴責一下自己,好像寧可自己犯錯,也不要承認自己無關緊要似的。也許前者比較有真實的存在感吧。所以,雨下大下多了,就要說是自己幹了何等壞事,才惹得地球反撲。媽的,反撲個屁!自以為自己是個什麼東西。有一群細菌,平常就在水裡排放二氧化碳,不注重環保,有一天就被一鍋煮了,全部燒死,它們說是因為不懂得尊重環境才造成暖化而殞滅。其實我只是燒開水煮咖啡啊!就是這麼個回事。
另外,一剛開始說到的左傳,讓我想到一個也是目前相當流行的謬論。這是關於維護「正」體中文,也就是繁體字時,常有人提到的。這種說法是說,繁體字載負古代中國文化的遺產,所以應該加以保護(相對於簡體字),例如,(重點來了)現代人如果會看繁體字,就還能看懂中國古代文獻,比方說,左傳。這種主張錯在哪兒呢?錯在完全忽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楷書,本身就是經過幾千年的演化而產生的,楷書本身就是漢字演化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們能以繁體字閱讀古代文獻如左傳,不是因為繁體字包含著傳統優勢,而是因為左傳本身也經過千年的迻譯、轉化和兩千五百年來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校注和解釋,因此才能被現代人所理解的,這跟你使用繁體字或簡體字,老實說,關係不大。不然,拿一車大篆竹簡的左傳,你說你能看懂多少?就算是漢初秦隸的左傳,字體是比較接近現行楷書了,但那裡頭可能使用到的異體字,說不定都比「標準」字體要多好幾倍,這又能看懂多少?
前頭特別用引號強調的「正」體中文和「標準」字體,是說,我心理上是非常排斥這種名稱的,繁簡的對稱,可以說是相當中性的語法,「正」字就不同啦,跟以前的漢賊說法一個模樣,就是自以為屌個二五八萬啊,正字的對稱是啥?我們自己就正,別人就歪就斜(邪)就偏嗎?真是再自大也沒有了。下次就由敝國申請夜郎自大這個傳說的文化遺產吧。
「標準」字體的問題,不在於自大,而在於太笨,笨在認不清漢字的流變,喜歡看碑帖的,自然就能認識多許許多多一點都不標準的漢字,去翻翻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帖,舉目可證。在一個還在呼吸、活生生的文化裡頭,把一樣會有而且應該有許多變化的事項,武斷地擷取中間一個階段做為最終標準,這不是很荒謬嗎?如果這麼說來太抽象,可以打個比方來說,就說,你一整天的生活,需要很多不同的動作吧?那好,我隨便挑一個時間,幫你照張相片,就以這張相片捕抓到的動作做為「標準」,你說你再來要怎麼過日子啊?教育部那些混蛋的做法,就是如此。
我好像跑野馬了。因為本來要說的是,最近流行的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這些時髦話題,照我看,就是標準的杞人憂天罷了。行銷上有所謂的「恫嚇行銷法」,我看科學界就是用這個在謀取研究經費和名聲的。人慣於從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萬物,希臘那個誰不早就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所以,攤開報紙或網路電子報,什麼百年最大風雪,五十年最高(或低)溫,看起來是多麼觸目驚心啊!可是,對於一個高壽4,500,000,000年的地球來說,五十年或百年,甚至是兩百年或五百年,到底算哪回事啊?而氣象學的基礎在於天候的歸納和統計分析,一個只有百年資料的門科,成天嚷著天候有變,要限定二氧化碳排放、要京都議定書……到底憑藉著什麼,可以如此誇誇奇譚,怎麼想都讓我覺得很奇怪,這不是杞人憂天嗎?事實上現代人不但憂天,而且自大得常常要「罪己」,就是動不動要譴責一下自己,好像寧可自己犯錯,也不要承認自己無關緊要似的。也許前者比較有真實的存在感吧。所以,雨下大下多了,就要說是自己幹了何等壞事,才惹得地球反撲。媽的,反撲個屁!自以為自己是個什麼東西。有一群細菌,平常就在水裡排放二氧化碳,不注重環保,有一天就被一鍋煮了,全部燒死,它們說是因為不懂得尊重環境才造成暖化而殞滅。其實我只是燒開水煮咖啡啊!就是這麼個回事。
另外,一剛開始說到的左傳,讓我想到一個也是目前相當流行的謬論。這是關於維護「正」體中文,也就是繁體字時,常有人提到的。這種說法是說,繁體字載負古代中國文化的遺產,所以應該加以保護(相對於簡體字),例如,(重點來了)現代人如果會看繁體字,就還能看懂中國古代文獻,比方說,左傳。這種主張錯在哪兒呢?錯在完全忽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楷書,本身就是經過幾千年的演化而產生的,楷書本身就是漢字演化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們能以繁體字閱讀古代文獻如左傳,不是因為繁體字包含著傳統優勢,而是因為左傳本身也經過千年的迻譯、轉化和兩千五百年來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校注和解釋,因此才能被現代人所理解的,這跟你使用繁體字或簡體字,老實說,關係不大。不然,拿一車大篆竹簡的左傳,你說你能看懂多少?就算是漢初秦隸的左傳,字體是比較接近現行楷書了,但那裡頭可能使用到的異體字,說不定都比「標準」字體要多好幾倍,這又能看懂多少?
前頭特別用引號強調的「正」體中文和「標準」字體,是說,我心理上是非常排斥這種名稱的,繁簡的對稱,可以說是相當中性的語法,「正」字就不同啦,跟以前的漢賊說法一個模樣,就是自以為屌個二五八萬啊,正字的對稱是啥?我們自己就正,別人就歪就斜(邪)就偏嗎?真是再自大也沒有了。下次就由敝國申請夜郎自大這個傳說的文化遺產吧。
「標準」字體的問題,不在於自大,而在於太笨,笨在認不清漢字的流變,喜歡看碑帖的,自然就能認識多許許多多一點都不標準的漢字,去翻翻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帖,舉目可證。在一個還在呼吸、活生生的文化裡頭,把一樣會有而且應該有許多變化的事項,武斷地擷取中間一個階段做為最終標準,這不是很荒謬嗎?如果這麼說來太抽象,可以打個比方來說,就說,你一整天的生活,需要很多不同的動作吧?那好,我隨便挑一個時間,幫你照張相片,就以這張相片捕抓到的動作做為「標準」,你說你再來要怎麼過日子啊?教育部那些混蛋的做法,就是如此。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雜感035
.「東亞一百冊」書單,簡直是莫名其妙,台灣和香港像是兩個小花僮,被拉進場撒花、拉炮和鼓掌,看中日韓這三個自以為的東亞「超強」自己爽的吧。書單如下:
台灣 TAIWAN
政道與治道 牟宗三 1961
中國交化的展望 殷海光 1966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1966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葉榮鐘 1971
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 李亦園、楊國樞 1972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唐君毅 1974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1976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1981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1983
思想與人物 林毓生 1983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1985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張 灝 1989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杜維明 1996
台灣歷史圖說 周婉窈 1997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 王德威 2002
--------------------------------------
香港 HONG KONG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 穆 1952
自由與人權 張佛泉 1955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 羅香林 1961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何炳棣 1969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1979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1981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 1997
---------------------------------------
中國 CHINA
詩論 朱光潛 1942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1945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1947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948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1949
原儒 熊十力 1956
漢語史稿 王力 1956
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1957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主編 1979
美的歷程 李澤厚 1981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 1988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1991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1992
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 1997
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 王銘銘 1997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趙園 1999
寒柳堂集 陳寅恪 2001
談藝論 錢鍾書 1984
鄉土中國 費孝通 1947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汪暉 2004
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 2005
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李零 2006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胡繩 1981
中國文學史新著 章培恒、駱玉明 2007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1949~1976) 胡鞍鋼 2008
東亞儒學九論 陳來 2009
------------------------------------
日本 JAPAN
南北朝的動亂 佐藤進一 1965
講義錄(第六冊、第七冊) 丸山真男 1966、1967
共同幻想論 吉本隆明 1968
苦海淨土 石牟禮道子 1969
日本的古代國家 石母田正 1971
都市政策之思考 松下圭一 1971
世界的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 廣松涉 1972
汽車的社會性費用 宇澤弘文 1974
文化與兩義性 山口昌男 1975
影的現象學 河合隼雄 1976
狩獵和游牧的世界 梅棹忠夫 1976
無緣·公界·樂 網野善彥 1978
古典的影子 西鄉信綱 1980
萬葉集撥書 佐竹昭廣 1980
戰時日本精神史 鶴見俊輔 1982
精神史考察 藤田省三 1982
都市空間中的文學 前田愛 1982
分裂症與人類 中井久夫 1982
意識和本質—追求精神層面的東洋 井筒俊彥 1983
字統 白川靜 1984
全體觀視野與史學家們 二宮宏之 1986
天皇的肖像 多木浩二 1988
自然的慈悲 伊谷純一郎 1990
在天皇逝去的國度 Norma Field 1994
細微事物的諸形態—精神史備忘錄 市村弘正 1994
精神史 林達夫 2000
------------------------------------
韓國 KOREA
白凡逸志 金九 1947
具有意義的韓國歷史 咸錫憲 1965
韓國醫學歷史 金斗鐘 1966
韓國科學史 全相運 1976
韓國音樂史 張師勛 1976
韓國近代文藝批評史研究 金允植 1976
韓國數學史 金容雲、金容局 1977
知訥的禪思想 吉熙星 1984
韓國儒學思想論 尹絲淳 1986
韓國社會史研究 李泰鎮 1986
加利利的耶穌:耶穌的民眾運動 安炳茂 1990
韓國戰爭的爆發及起源 朴明林 1996
韓國的勞動運動與國家 崔章集 1997
風流徒與韓國的宗教思想 柳東植 1997
動搖的分斷體制 白樂晴 1998
韓國史新論 李基白 1999
解讀老畫的樂趣 吳柱錫 1999
與時間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 閔斗基 2000
戰爭與社會 金東樁 2000
韓國文學史的邏輯與體系 林熒澤 2002
韓國美術歷史 金元龍、安輝濬 2003
運化與近代 朴熙秉 2003
韓國人的神話 金烈圭 2005
韓國文學通史(全6卷) 趙東一 2005
肉眼與精神:韓國現代美術理論 金福榮 2006
風景與心 金禹昌 2006
台灣 TAIWAN
政道與治道 牟宗三 1961
中國交化的展望 殷海光 1966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1966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葉榮鐘 1971
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 李亦園、楊國樞 1972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唐君毅 1974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1976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1981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1983
思想與人物 林毓生 1983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1985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張 灝 1989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杜維明 1996
台灣歷史圖說 周婉窈 1997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 王德威 2002
--------------------------------------
香港 HONG KONG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 穆 1952
自由與人權 張佛泉 1955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 羅香林 1961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何炳棣 1969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1979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1981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 1997
---------------------------------------
中國 CHINA
詩論 朱光潛 1942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1945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1947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948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1949
原儒 熊十力 1956
漢語史稿 王力 1956
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1957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主編 1979
美的歷程 李澤厚 1981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 1988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1991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1992
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 1997
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 王銘銘 1997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趙園 1999
寒柳堂集 陳寅恪 2001
談藝論 錢鍾書 1984
鄉土中國 費孝通 1947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汪暉 2004
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 2005
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李零 2006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胡繩 1981
中國文學史新著 章培恒、駱玉明 2007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1949~1976) 胡鞍鋼 2008
東亞儒學九論 陳來 2009
------------------------------------
日本 JAPAN
南北朝的動亂 佐藤進一 1965
講義錄(第六冊、第七冊) 丸山真男 1966、1967
共同幻想論 吉本隆明 1968
苦海淨土 石牟禮道子 1969
日本的古代國家 石母田正 1971
都市政策之思考 松下圭一 1971
世界的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 廣松涉 1972
汽車的社會性費用 宇澤弘文 1974
文化與兩義性 山口昌男 1975
影的現象學 河合隼雄 1976
狩獵和游牧的世界 梅棹忠夫 1976
無緣·公界·樂 網野善彥 1978
古典的影子 西鄉信綱 1980
萬葉集撥書 佐竹昭廣 1980
戰時日本精神史 鶴見俊輔 1982
精神史考察 藤田省三 1982
都市空間中的文學 前田愛 1982
分裂症與人類 中井久夫 1982
意識和本質—追求精神層面的東洋 井筒俊彥 1983
字統 白川靜 1984
全體觀視野與史學家們 二宮宏之 1986
天皇的肖像 多木浩二 1988
自然的慈悲 伊谷純一郎 1990
在天皇逝去的國度 Norma Field 1994
細微事物的諸形態—精神史備忘錄 市村弘正 1994
精神史 林達夫 2000
------------------------------------
韓國 KOREA
白凡逸志 金九 1947
具有意義的韓國歷史 咸錫憲 1965
韓國醫學歷史 金斗鐘 1966
韓國科學史 全相運 1976
韓國音樂史 張師勛 1976
韓國近代文藝批評史研究 金允植 1976
韓國數學史 金容雲、金容局 1977
知訥的禪思想 吉熙星 1984
韓國儒學思想論 尹絲淳 1986
韓國社會史研究 李泰鎮 1986
加利利的耶穌:耶穌的民眾運動 安炳茂 1990
韓國戰爭的爆發及起源 朴明林 1996
韓國的勞動運動與國家 崔章集 1997
風流徒與韓國的宗教思想 柳東植 1997
動搖的分斷體制 白樂晴 1998
韓國史新論 李基白 1999
解讀老畫的樂趣 吳柱錫 1999
與時間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 閔斗基 2000
戰爭與社會 金東樁 2000
韓國文學史的邏輯與體系 林熒澤 2002
韓國美術歷史 金元龍、安輝濬 2003
運化與近代 朴熙秉 2003
韓國人的神話 金烈圭 2005
韓國文學通史(全6卷) 趙東一 2005
肉眼與精神:韓國現代美術理論 金福榮 2006
風景與心 金禹昌 200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