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雜感023

.最近常常逛紐約時報一個專區,叫Freakonomics(http://freakonomics.blogs.nytimes.com/),這個名字就是大塊那本《蘋果橘子經濟學》,因為主持這個布落格的人,就是那本書的作者Steven D. Levitt和Stephen J.Dubner。除了這兩位之外,他們也邀請了一些經濟學家,在布落格中發表一些看法。他們的看法當然是很精采,不過更精采的是,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根據一些有根據的統計數字或現象,提出一些疑問,讓許多瀏覽他們網頁的讀者一起思考或發表意見。我當然是沒上去發表過意見啦,這一手台式英文恐怕還不足以上去貽笑大方。我一有空就會上去看看最近有什麼新的議題,在思考上獲得許多樂趣。

前幾天有一則是討論「虛榮的謊言」。說謊有許多理由,但背後主因通常只有一個,就是說謊可以獲得利益。這個利益也許有形,例如為了詐取金錢財物;也可能是無形的利益,例如為了面子、為了和諧。比方說,被問到某本書或某部電影,你有沒有看過,你可能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承認你沒看過,而謊稱看過。

如前所言,說謊通常是為了得到利益。但有沒有寧可冒著失去利益的風險,還是要說謊呢?如果有的話,那到底是為了什麼?那篇討論提出了一個統計調查來說明這個現象。它引用了一個第三世界某個貧窮國家的社會福利補助方案的資料。那個補助大概就是我們的低收入戶補助,為了確定申請者是否真的貧窮,要求申請人要填寫一些財產調查,比方說,你家有沒有汽車、電視、冰箱之類的。這時候,許多申請人就會說謊,很多人會短報或故意漏報,例如明明擁有一些家電產品卻說沒有。短報或故意漏報的情況,是合理的,因為申請人害怕說出事實,可能導致申請被駁回,所以他們要隱瞞真相。這是為了利益而說謊,不對,但合理。

但調查顯示,除了上述的刻意短報之外,有些申請人會多報。明明沒有的東西,卻說自己有。以下是該調查顯示多報的情況,括弧中是該項品目多報的比例:

抽水馬桶 (39.07 %)
自來水 (31.76)
瓦斯爐 (28.56)
水泥地面 (25.41)
電冰箱 (12.05)

在沒有抽水馬桶的申請人家庭中,有近乎四成刻意隱瞞這件事,謊稱擁有自來水的人也相當多。這些人寧可冒著補助申請被駁回的風險,也不願意承認自己家過著原始人的生活。推測原因,就是這篇討論的主題「虛榮的謊言」。不過其中一個參與討論的讀者,提出了一個推測,看來也很有道理。他說,這種補助可能不是單純地給一筆錢就了事,或許會分出許多項目,例如供電補助,供水補助,所以申請人如果不謊報擁有抽水馬桶、自來水等設備,可能就要被排除於特定品項的補助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