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雜想072

.事關男女。

.男方看似主動居多,不過女方的授意甚至操縱才是重點。

.劈腿其實是結果。誤把它當做原因,當然令人無法釋懷。事實上找到原因可能還是無法釋懷,因為人對關係到自身的負面評價總是難以坦誠接受的。但至少會是個和解開始。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雜想071

.眼看民國百年即將到來,不管認為它是誕辰或冥辰,總之也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本想進度落後,往後只剩十五天,大概來不及以「雜想100」共襄盛舉了。殘念!其實也不是沒在想,而是平日所想總嫌政治味太重,一張嘴就要薰人,只好閉嘴。不然今天就貢獻兩個,表示我這個腦袋還是有在轉的。

.說統說獨,我都不置可否(因為有很多無法量化的優缺點,很難比較),唯獨說到「保持現狀」,我最不贊同。因為保持現狀是最欠缺方向感的做法,而且要做到保持現狀,那得大環境配合,就是要控制外部因素不變,你才能保持現狀啊。大家都在變的時候,你就不可能不變。死透了就不變啦。所以保持現狀云云,是一句徹徹底底的假話。可偏偏假話最多人支持,這國家是怎麼回事哩?以上只是暖身一下,再來要提出我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不必統也不必獨,當然更不能保持現狀,因為保持現狀就是死路一條啊。怎麼辦呢?公司化!趁著民國百年的好時機,改變憲政體制,轉為股份有限公司,就以公司法為憲法,到維京群島啊、開曼島啊註冊登記。現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制,改成股東制之後,人民的參與程度會比現行好很多。無形的政治權利常常被人忽視,什麼選罷創複,雖說有著長期影響,但人民是短視近利的,所以這種「長期效應」的權利馬上就被遺忘啦。結果就被政客收集起來,拿去胡搞。如果這個無形的權利換成有形的股票,票上有面額,市場上有價格和行情,你想不維護自己的權益都很難。因為隔壁老王和他老婆會三不五時地跟你說到:唉,最近台灣股跌了耶!要不要賣啊?

.國史館的「民國百人」,並不在於那個名單有什麼問題。事實上,民國史裡頭如果不是有毛澤東這些人,那麼國民黨怎麼會逃到台灣來呢?他們怎麼會在台北慶祝民國百年而不是在南京呢?那些人影響了二百萬的中國人流亡到台灣來,如今第二代、第三代也都成了台灣人。幾個足以影響民國史六十年的人物和作為,能說跟民國史無關嗎?如果這個還叫沒關係,我還真不曉得什麼叫有關係。

那麼問題在哪?我想就是官方立場軟弱。我相信設計這個名單的人有其考量。至少絕對不是用骰子選出來的。那麼當名單受到質疑的時候,就該出來說清楚,把理由提出來,這是可以接受公議、公評的事情,政界、學界和輿論才能就原始構想來評判,才能搞清楚事情的對錯。結果,現在就成了個胡塗帳。一受到指責,就忙著說是搞錯了,畏畏縮縮地丟了立場,外界觀感怎麼會好?

.本想論不代表本格立場XD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雜想070

.要解決政府置入行銷最好的辦法,不是要求黑手退出啦。都說是黑手了,哪會退出?所謂的黑手就是,左手縮回去,右手又插進來,這樣才叫黑手嘛!如果是說一句:「喂!不准進來!」對方就摸著鼻子說「喔?是嗎?拍雪!拍雪」地走出去,這般地溫良恭儉讓,那就不叫做黑手啦。

要解決政府資金介入媒體的狀況,必須先瞭解它的由來,弄明白原因何在才好對症下藥。由來再簡單不過了:第一,媒體就不賺錢啊,所以誰送錢上門都不會推出去;第二,政府就沒績效咩,只好花錢搞宣傳,沒有政績的宣傳,就只好說謊。

那麼這兩個原因,該怎麼解決?要政府提高績效,那是作夢。政府天生就該沒績效的,如果寄望哪個政府就會比較有效率,包準你失望。要政府不說謊,那更不可能。所以只能從改善媒體收入著手。方法就是藍丁每天都買兩份報紙,一份中時、一份聯合(不想買兩份的話,就讓它們猜拳,倒一家好啦);綠吱每天買一份自由!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雜想069

.頭腦不清的反對者:既主張性工作者的工作權,又譴責嫖妓者。或者,這可說手段非常高深,表面上維護了性工作者,實際上又讓她找不到客人。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雜想068

.隨便瀏覽,看到某人的網站簡介寫著:從事「生命教育」云云,突然有種荒謬感。什麼叫「生命教育」?還有,像什麼「生命哲學」啊、New Age啊、寶瓶世紀啊,某些不以運勢占測為滿足,妄想佔有你全部人生的星象、斗數或者宗教、類宗教的玩意兒,其實都很荒謬。探究這個,就好像是舉起自己手上的鎯頭,然後想在那個鎯頭上做工一樣。另一種說法是,自己把自己舉起來。真要傻得夠透才會信呢。

.特赦吳淑珍吧!

我搞不明白,監禁一個癱瘓二十五年的人,可以讓她感受到什麼刑罰的意義?又是能讓人民得到多大的滿足感?

從懲罰的角度來說,上帝早就給了除死之外最大的刑罰,而且絕對沒有假釋的可能;從正義來說,不管是判刑定讞之前或之後,對於她的犯罪與否,不都一樣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嗎?愛之欲其生而惡之欲其死的強烈分歧,從來沒有一日消除過。難道讓她進監牢會有什麼不同嗎?

就成本來說,放她在外頭自理醫療費用,總強過由全民負擔吧!從政爭的角度來說,罪不及妻孥,男人被關、被殺,那是進了廚房就不要怕熱,現在搞到要斬草除根、株連宗族,也太下作了;就執政者的角度來說,這種「風中蟾蜍」之病軀,是能活幾年?讓她死在牢裡,然後讓所有痛恨這個政權的人又多了一個理由繼續痛恨下去,自己去背一個根本不需要背負的罪責,只為了得到報復的快感?

我猜想,對某些人而言,必須讓吳淑珍入獄,才符合他們心中對於「公平」的想法。這是情緒,才會如此不計成本和代價。很不明智吶。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雜想067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瞭解了一下什麼叫做「最後通牒博弈」。這是一種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研究的是談判的公平性。不過最後通牒博弈是把談判過程減省到只剩最後兩個元素:一方提案,一方反應(也就是接受或否決)。實驗是這麼做的:實驗參與者一組兩人,互相並不認識也不碰面。提案方會被給予一筆錢,例如一百元,這筆錢將由提案方全權負責分配,你可以一毛都不分給對方,也可以一百元都分給對方,而扣掉你分出去的,就是你能獲得的金額。不過,你最後能不能得到這些錢,要看反應方的決定,如果他接受,比方說,你提議分配一人一半(即分配比例五十%),而對方接受了,那麼你們兩人各得五十元;如果對方否決你的提案,例如你很小氣地只分給他十元,而他很生氣地拒絕了,那麼很抱歉,你們兩個人什麼都得不到。實驗的結果是,提案方大約會提出三十%到四十%的分配比例,而反應方提出的否決則約佔三成。研究報告指出,低於三十%以下的分配比例,幾乎都會被否決。而提議各分五十%的公平分配,大約只佔十%而已。

這個實驗對於我們對「公平」與否的認知有許多啟示,不過這方面的探究實在太長也太複雜了,所以我不準備寫更多,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古狗吧。但這個實驗之所以讓我聯想到一些事情,是最後通牒博弈實驗還有一種變形體:也就是讓提案方和反應方面對面地溝通。這種方式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可以就分配比例來溝通,另一種是什麼都可談,可以閒聊,但就是不能談到怎麼分配的問題。結果呢?提議均分的人,衝到了八十三%,而原本三成的否決,降低到只有五%。而且,實驗發現,面對面溝通不管有沒有談到分配事宜,都沒關係,只要他們面對面,說了些話,就足以造成分配比例更公平。我們平常說的「見面三分情」,果然是有點道理的。

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以前工作的事。我剛進入社會開始工作時,沒有網路,也沒有電子郵件,要跟人協商討論大都需要面對面,至少也要打電話。但後來幾乎大多數的事情都透過伊眉兒,甚至是MSN,而與之談判的對手有的認識,有的只是知道,甚至也有沒見過面、甚至不認識的人。後來我也看到很多人認為協商只需透過電子媒介,甚至連打通電話都視為畏途。但看了這幾個實驗的結果,我就在想,過去這幾年的工作,或許有很多失敗的協商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你只需要不要太過依賴那些不必見面的方式,而改採傳統的社交模式,就能讓事情運作得更順利。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雜想066

.這一則叫六六大順!

.平時常聽到別人說:喜歡看不必花腦筋思考的鬧劇。尤其是在白天工作很累之後。重作馮婦當搜猴,接了幾個翻譯案之後,我發現自己也很需要在趕完一天進度之後,可以有什麼事情讓我分散注意力,從工作的情境中掙脫出來。過去沒那麼依賴網路的時候,我常常借助某種「儀式」來達到掙脫的效果。

說是「儀式」好像很嚴肅,而且似乎是鄭重其事。實則不然,只是一些固定程序或行程罷了。以前在國藝村工作,下班後就去一家叫AROMA的咖啡館。幾乎是天天去,很少例外,沒事時就在店裡耗到關店,有事的話也會先繞過去喝杯拿鐵,十五分鐘也成。由於去得太頻繁,女店主都懷疑我是不是在追她,有一次就毫無由原地跟我談起她的男友來了。其實我只是覺得那裡的氣場合適我,所以到那兒完成一個下班的「儀式」罷啦。到底是怎麼個適合法呢?我也說不上來,總之,必須是生意夠爛才成,客人很少,大部分時間很安靜。所以也不意外,那家店後來就倒啦。在此提出一個女同胞們可能不太爽的我個人的理解:女客人比男客人吵鬧多了。這也是一種刻板印象吧。

過去做翻譯的時候,有一陣子是傍晚時一定要從萬華住處騎腳踏車到永康街的地下階舊書店,那兒也賣咖啡。只要是開工日,也是天天都要去,不去就渾身不舒服。大概有一年的時間吧。總之,過於投入的心神,必須借助某種方式脫拔出來。

不過在網路時代,這樣的儀式好像也愈來愈簡化了。前頭說的「不花腦筋」的活動,網頁瀏覽可說是充分實現。過去受制於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任何所謂「不必思考」的活動,只要一小時兩小時甚至三小時的時間耗在上頭,也都容易造成某種陷溺。比方說任何一齣鬧劇,拍得再爛,台詞再無聊,都會讓人聽進去、看進去,於是腦袋就不由自主地開始運轉、思考。但網頁瀏覽則不然,不然之處不在於不會讓你思考,而是讓你無法專注。一樣是在思考,但一個小時之內你接觸到的對象,從上帝到視訊女郎,從天堂到地獄,從數學原理到濾水器的濾心拍賣,完完全全的無所不包。經過這種零碎再零碎的過程,注意力無所不在結果就處處不在。

我以前主張的河口堆積沙洲,如今沙子全進了大海。或者也能堆出個小島,不過恐怕要一萬年才會看到效果。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雜想065

.西洋人怕鬼,中國人怕鬼,台灣人也怕鬼,可見中西方的想法是互通,比方說「品牌」。關於品牌如何建立,建立之後要如何經營,經營成功之後要怎麼維護等等等等,有一大堆學問可供探討。這當然不是雜想的重點。用胡思亂想來求學問,大概就跟靠自慰來求兒子一樣傻。

也不必想得太深入,品牌第一個功能是消極地讓人指稱、辨識,不管是叫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還是江陵合肥常熟南皮,反正要有個名號,讓大家先知道「喔!丁丁是那一位啊!」才能進一步觀察丁丁到底是不是個人才。 接著就是能夠主動宣傳,都說是好事不出門,當然得自己賣自己誇。

賣東西、賣勞務的需要品牌,當然是了讓你下次光臨時不會買錯牌子跑錯店,而當土匪也需要品牌,一來討個吉利(使壞的也燒香拜佛,直把神明當瞎子,這種例子真不少,可見對於善惡對錯和是非,真是充滿了詮釋空間),二來易於恫嚇官兵,三來便於招徠徒眾。經營匪業應該算是高風險事業,不能隨時補充新血,恐怕難以彌補龐大的消耗。

要說土匪當然是梁山泊好漢最出名,因為有一本「水許傳」(小兒語)幫他們免費宣傳了七百年,但收效最大莫過於明末,「農民起義」可以推倒一個王朝,真正沛然莫之能禦也。明末流冦的名號五花八門,相當有「演義」味道。以下略分:


□□王:混天王、橫天一字王(這個有威)、闖王(先是高迎祥、後是李自成,兩人是舅甥關係)、八大王(這一位就是張獻忠,後來進四川可精采了)、掃地王(很像清潔用品)、亂世王、混天王、整齊王(收納用品?)、左金王、改世王、託天王、十反王


會飛的:金翅鵬、翻山鷂、可天飛(這不知道是啥意思?可以飛天嗎?)、混天飛、上天龍。


天、星類:、滿天星、混天星、過天星(這大概是跟滿天星和混天星嗆蝦,就好比勝文、勝武跟孝文、孝武叫板)、搖天動、紫微星、闖塌天、射塌天。


獸類:混天猴(八成是孫悟空讓他開悟)、小紅狼(是不是看了小紅帽和大野狼而來的靈感)、獨行狼(都沒小弟跟著嗎?)、邢紅狼;王老虎、闖王虎(不知道這跟闖王是否同一人?)、馬老虎(打起仗來不知道是不是很馬虎?)、獨頭虎、掠地虎、飛山虎、抓地虎;龍江水、九條龍;金狗兒(金狗毛可以止血療傷)。


人物類:一丈青(扈三娘一丈青,這是水滸人物)、老回回(八成是西北來的,而且正是姓馬)、鄉里人(很平實?)、曹操(沒申請專利保護的下場,有的記為「活」曹操,本名叫羅汝才)、小秦王(太崇拜李世民?)。


建材類:通天柱、紫金梁(梁就是橋,原典大概是出自「架海梁金梁」,相對於「擎天薄玉柱」。我猜紫金梁其實是指龍)。


神明類:神一元(他老弟叫神一魁)、八金剛(其實應該是八大金剛?)、顯神道、黑殺神。


武器類:破甲錐(另記「被」甲錐,應該是傳抄錯誤)、流金錘。


節肢動物類:蠍子塊。


其他:不沾泥(令人想起國內也有一位不沾鍋)、闖將(李自成,高迎祥死後李繼承闖王名號,算是二代目吧)、活地草(有環保)、點燈子(有佛味)、革里眼、混十萬(很像是在做業績)

雜想064

.自從有人提倡一邊一國之後,說話行文突然間就麻煩起來了。比方說,以前只說「西洋人怕鬼,中國人也怕鬼」,就算導言完畢,可以接入正題。現在可不成啦,如果只說這樣,難免碰上個瓷心眼的傢伙一定要跟你較真,追根究柢地問:「中國人指的是誰?」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說不定現在就有人想問,為什麼「不答也不是」?這句分明就有鬼!反正碰上政治要選邊站,你站哪兒都不成。說不站,那也不成。分明是教人為難。其實我想了一下,我曾祖父和祖父碰上前清到日治,我爸爸碰上日治到國府,如果說我跟我兒子碰上國府而台府而北京政府,我實在也沒什麼覺得好意外的。既然大家都不想打,你就等著隨波逐流啊,還想等什麼禮物啊?要是改國號、換國旗、宣布獨立就OK,那唐景崧那一代就OK啦,也輪不到我們在這裡說三道四的……。唉,真是抱歉。一不小心又說這個。其實我只是想說句「西洋人怕鬼,中國人怕鬼,台灣人也怕鬼」當個小前言而已。結果為了這個小前言,弄得我對正文意興闌珊起來了。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雜想063

.俗話不是說「萬事起頭難」嗎?其實這只揭露了百分之三的事實,另外九十七趴是,要繼續下去,就更難。例如,運動。我從小就不愛動,唸書的時候被同學取笑說是「只要圓的東西,都不行」,通常他們這麼說的時候,我還會加上一句:「不是圓的也不行啊!」這是指我什麼球都打得很爛,大學時的體育老師對我完全不會三步上籃,驚到下巴快掉下來。沒辦法,從沒打過啊!而且一點興趣都沒有。是說,跟一群一身汗的男生和在一起,是要怎麼有興致啊?

反正不愛動,也平安無事地過了幾十年。別人可能因為不動就變胖,我是一天吃五餐帶宵夜還有可樂巧克力蛋糕提拉米蘇,吃再多都不怕,就怕變瘦而已。以前回台南老家,所有的親友家人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又瘦了!」我說,不是我瘦了,是你們平日看胖子看慣,所以看到我就以為我瘦了啦。就這樣,不運動也不會沒體力,也不會變胖,所以我還真是沒有運動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誘因,不是要覺得好玩,就是要有好處,不管是生理或心理好處都可以。不過我完全不覺得有好處啊,所以當然還是依然故我,死不悔改。

這樣過了四十年之後,突然就發胖起來了!這下子可尷尬了。因為凡事都該配套準備,就好比,因為知道可能發生火災,所以要準備滅火器。但,根本不覺得會有火災啊,比方說,是個孤島,四面都是水,不必滅火器。本來以為不可能變胖的,所以不愛運動也沒關係。現在這個等式,一邊已經改了,另一邊卻改不了,那問題就大啦。所以只好勉強自己動一動。真的,全是勉強自己去做。有一陣子,假日就全家去爬爬小山,當然不是專業登山,是比散步高一級的走走登山步道之類的活動。後來,有陣子是下班後在公司附近的公園快走或跑步。現在沒班好上,偶而就騎騎腳踏車。

剛開始想買腳踏車的時候,大概是自己從小騎車上下課,所以一點也不覺得是什麼難事。腳踏車?這不是從小騎到大的嘛!而且網路文章看多了,看人家一天出去騎個五六十公里,什麼早上五點出門,晚上十點到家,北台灣繞一圈,「這不是一塊蛋糕嘛!」有什麼困難的,我也行。好!就這麼辦,騎腳踏車運動。算盤打得可好了。不過第一次上路後,就不這麼想了。又是逆風、又是上坡,以前從不以為騎車有啥辛苦的,現在可是在外汗涔涔,回家想起來簡直就想淚潸潸。怎麼這麼累啊!而且看人家一騎六小時好像很容易啊,自己騎個一個小時幾幾乎就要命喪當場上頭條。不過錢都花下去了,不騎就虧啦。我的小氣鬼本色畢竟愛我以德,時常這麼鼓勵我。於是乎就這樣勉強自己到了現在。

最前頭不是說起頭是難,持續下去更難嗎?我想到個好辦法,就是遞減法。精益求精的諸位上進的前輩和小朋友,一定都是採用遞增法吧?例如,這一周游泳三千公尺,下周就要游個五千公尺;這周跑三圈,下周跑八圈;今天伏地挺身五十個,明天六十個。反正大家都愛搞進步,然後一直追啊追啊……沒完沒了。說是這樣境界才會高。嗯,我可不愛這個方式。搞得自己好像欠誰似的。

我用遞減法。就是啊,上周一趟騎一個小時,本周騎五十分鐘就OK了。光是想起來就興奮到快發抖。如何?這樣運動起來好像就沒那麼勉強了。「比上周輕鬆愉快嘛!」幻聽似的彷彿聽到很多人唱和:「是啊!是啊!」

所以,你要是跟我一樣,覺得運動是它媽的全世界最痛苦的事情之一的話,不妨也照我的方法來做吧。你只要先苦第一次把距離和時間撐開,就可以鬼混好久了。大家加油,殺啊!!!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雜想062

.凡事都有夠、不夠的問題,而要求到足夠的程度,萬一拿捏失當,有時又會變成太超過。這些事如果是在個人可控制範圍內,那還有可說,不過有些事情形成於眾人意志,或者天然生成,真讓人好奇到底是如何「拿捏」的。不過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說的並不是自然生成得剛剛好,也就是達到足夠的程度。事實上,有些事情是因為不足、不夠,它才顯得恰恰好足夠。這是一種奇妙的矛盾,我覺得。

這樣說太玄了,大概沒人聽得懂。我打個比方好了,就說眼睛吧。剛在HBO看了齣卡通,裡頭有個傢伙長了四隻眼睛,就是在我們正常的兩眼之間,又長了兩隻眼睛。這個,誰都會認為是演化上的資源浪費吧,長在那個位置,能發揮的功用應該跟現在我們的兩隻眼睛差不了多少,所謂事倍而功一樣,生物應該不會這麼演化。不過如果長在腦殼後的話呢?這好像有不少好處,至少就避敵上絕對有好處吧。

然後我就想啊,生物都需要躲避敵人啊,為什麼這個需求不會像正前方的視覺能力一般地被回應,刺激出後視能力的發展呢?事實上別說是後視能力,連脖子可以轉向一百八十度(或以上),也就是臉上的雙眼可以看到正後方的動物似乎也不是很多(在不轉身的情況下),比方像貓頭鷹和狼,而且,牠們能夠或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其目的似乎是關乎獵食較多,而不是因為想要躲避敵人。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就攻擊和防守的對立概念而言,攻方所具備的能量事實上是優於防守的。而這一點,就防守方來說,是個不夠、不足(沒在腦後發展出視力),但它正是造化的意圖。也就是說,在捕獵和逃避的食物鍊上,自然讓攻擊方稍稍超過防守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會發展出後視能力。因為如果反過來話,不是大家都甭活了嗎?

不過我這個說法,似乎挺功利主義的。這個再往前推,可能可以推到犧牲者是必然存在。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雜想061

.今天政治病又發作了。最近看到綠營打花博和新生高,如火如茶(誤),好不熱鬧。這篇文章又讓我想起以前藍營打扁政府也是毫不手軟。是說,這兩大黨執政就一團爛,在野就全是生龍活虎。我想我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缺乏兩黨政治,而是我們有的只是兩個在野黨。我建議,以後就請美國的在野黨來兼我國的執政黨唄。也許這樣台灣就得救了。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雜想060

.前幾天買了罐牛奶,標榜「成份無調整」,這種中文我其實是看不太懂,不過意思也是可以想當然耳啦,大概就是牛奶的成份……沒調整……好吧!我也想不出來該怎麼說才叫「中文」。不過中文如何表述不是重點。我從這個成份無調整,想到了生機飲食。題外話一下,據說生機飲食這個生機二字,似乎也是個不太對的用法,不過我忘了別人是怎麼說的,有興趣的自己去古狗一下吧。再拉回來生機飲食,無非就是強調吃天然的食材,用天然的方法種植出來的天然食材。所以,自然、天然、未加工、無調整,這都是當代優質生活最重要的關鍵字吧?有沒有不同意的?應該是沒有吧。不過,人都是很矛盾的,在強調牛奶無調整的同時,內衣卻是講究調整的,臉蛋也喜歡加工的,上自頭髮、下至下巴,簡直是寸土必爭,身材也要塑造設計,從腳趾到肩膀、脖子,也沒有一個地方是不能修改,儘管未必是永久整形也還能是暫時調整,或者塗塗抹抹,反正這會兒是沒人講究渾然天成了。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雜想059

.日本動漫導演今敏病逝。很久以前看了《千年女優》就覺得這個作品很奇特,不過後來台灣的主流市場並不很眷顧他,所以對他後來的作品我實在是沒怎麼注意到。一直到前幾年的《盜夢偵探》才又讓我重新注意到這位創作者。不過我得老實說,《盜》片先挑起我好奇心的,是原作者筒井康隆。是因為筒井,我才注意到原來是今敏的改編作品。但今敏的過逝,於我有感的不在於他的創作。或許這正是他唯一自豪之處,那我可真是對不起對方啊。我的感觸來自於他是我的同年生,聽到噩耗尤其有鐘聲終究是為我這代人敲了起來的感覺。

以前有個大我將近十歲的同事曾戲謔地跟我說,人生的大事就只是愛與死而已,所以看到年輕人皺眉,不外乎是因為愛情,而中老年人擔心的,也幾乎都跟自己或親人的健康與生命有關。他當時雖然是用一種開玩笑的態度來說這些話,但我還真的拿它去試探過不少人的心情,發現準確率的確是挺高的。以後各位如果想探查身邊友人或親人的心情,不妨拿它來當個猜測的基準。

前言很長。今天的雜想是,死亡對於人的接近,似乎大概是這樣的:先是發現老成凋零,接著又發現原來同輩也在一個接一個地死去。這時候就很難避免想到自身安危啊……。二、三十歲人對死亡的認知,除非是很倒楣地親身嚐試,否則大概都來自老一輩給我們的提示,可能是自己小時候知道的公眾人物,影、歌星啊,老作家啊,自家長輩啊,同學、同事的長輩等等。這種提示總是個「隔」,跟你之間似乎有關,但你會覺得它終究是別人的事,而且是上一輩的事。等到同輩人死去的消息出來,那感覺就強勁許多了。

.「鐘聲不為一人而響,是為一代人而響。」(大意)這句話最初好像是蠹魚頭大哥在一篇談到海明威小說《戰地鐘聲》的讀後感中提出來的。這句話我後來在聊天時引用過無數次,但從未標示來源出處,現在公開一下。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雜想058

.要說畫蛇添足,推理小說的「導讀」可真是個典範。當年推理小說在本地閱讀圈不是那麼熟悉的時候,名家導讀的存在還有點道理可說,誰知道這個規格定下之後,如今幾乎是無推不導,有推必導,甚而一推三導。這是說一本推理小說竟然收錄三篇導讀,這是咋回事?詹姆斯.喬艾斯寫的推理小說嗎?這種虛胖現象,隨便找本純文學著作看它有幾篇導讀,做個比較就知道了。推理小說從來就是個銷暢文學,如果你發現它不像是銷暢文學……那就是個失敗的銷暢文學罷啦!如此而已,其他就別想太多了。這些導讀啊……甭說是猛獅搏兔,簡直是放出恐龍抓老鼠了。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雜想057

.前幾天有個朋友告訴我,關於2012年世界末日的新解。大意是,那不是世界要毀滅,而是從原本的「第四次元」躍昇到「第五次元」。據說,躍昇之後,前帳一筆勾銷,世界的記錄要從頭開始。所以,要幹壞事就要好好把握這最後的兩年!

.「次元」說大概是有點瞭解,其實就是什麼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之類的。不過我覺得這種說法沒什麼說服力,因為這裡頭的設定項目,等級好像有點不太一致。三度空間指的是長、寬、高,而第四度指的是時間。這不是很奇怪嗎?空間的三個元素竟然都分別成為一個維度,而時間的時、分、秒,卻全部被打成一個維度。不會覺得很不公平嗎?如果要以規模相捋的角度來看,長寬高既然可以說成是三度,那麼時分秒也可以是三個維度吧?所謂的四度空間,其實不過就是二度咩。

.說世界要躍昇到另一個次元,辜妄信之可也。說是「躍昇」,畢竟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要說是全世界一起躍昇,我可不信。至少就台灣這個彈丸之地,觀察前後幾任的總統和立委,這顯然是國民素質低落的重大反映。說這樣的人民可以據此躍昇,我寧可相信要破底的可能性恐怕還是會高一點唄。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雜想056

.對我來說,人生有個大誘惑引我走入歧途,從今以後應該時時牢記在心的是:別再讀新書了!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雜想055

.突然發現,原來的標題「雜感」,變成「雜想」了。白話文說「感想」,大概就是個同義複合詞,所以「感」和「想」大略是相同的意思。好奇之下查了字典,查了之後呢,也大略跟所有的事情差不多,就是原本很明白的,愈查就愈不明白。呵呵。

《說文》-感:動人心。這個還好吧,動人心絃,時常看到的。

想字就麻煩啦,《說文》-想:冀心也。冀是冀望,希望,心裡冀望的,英文說的「desire」大概是這個意思唄。不過又看到段玉裁注:「覬思也。覬各本作冀。今正。」好吧,原該是個「覬」,覬覦的覬。那麼覬又是什麼呢:《說文》-覬:「夭(上)屰(下)」也。

這時候只想一下個評語:靠杯……。

有興趣的話,我可以補充一下:那個「夭(上)屰(下)」字其實是「幸」的本字。(閒話再一句:所以我一直反對什麼「正體字」的說法,文字書寫原本就是不停演變下來的,就是個不停地繼承再創造,哪裡是能一刀切開自以為「正」呢?)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雜想054

.我不太想談政治,不過政治一直淹上來。不想談的原因是,自覺有所偏袒,我就是討厭KMT啊,所以談來談去也說服不了誰。乾脆就別談了。可是不說又犯癢。癢就得抓啊,不過為了避免抓到破皮,就以最簡單的方式輕搔兩下,意思意思。

.今年的五都選舉,金大總管最厲害的不是要幫KMT的五位候選人助選,他還得幫DPP的楊許二員助選,這才叫厲害!

.陳老扁會不會交保呢?來大膽猜測一下:會,而且是在五都選舉之前。因為把老虎放出來,才能再度喚起民眾對前朝的恐懼。(只是現在大家對於當朝的恐懼,怕也不小了。)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雜想053

.昨天跟一個朋友閒聊,朋友對於高GO滑舌吻被偷拍的事感到忿忿不平。原本以為他是因為這種私領域的事情被搬上公眾論壇而感到生氣,後來才發現,原來他認為新聞媒體跟過去的史書一樣,只照顧大人物,平民百姓只能在旁邊看熱鬧,完全未受到媒體的關注和照顧。朋友說,鄉民鼓躁再專業,終究也只是個鄉民。

喜歡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書上不僅僅是成王敗寇,而且總是帝王將相,都是那些有官位、有權勢的傢伙才有資格佔據一篇、一章、一節甚至是一行,偶而平民入傳,那也得你兒子是劉邦啊!現在的新聞媒體也一樣,死了一個大埔阿嬤,不到五分鐘的報導,可是前朝太子召妓疑案,則是成篇累牘,大家忙著追蹤報導、後續觀察,還有名嘴們指證歷歷地分析評論,宛如在場目睹全程監看交易過程。

安迪沃荷不是說以後每個人都可以出名十五分鐘嗎?朋友質問道:「我的十五分鐘呢!」

這讓我想起一樁好生意來。這樁生意,該由新聞台轉投資,和傳播製作公司一起合作。由新聞台提供頻道和時段,採訪和拍攝工作則交由傳播公司製作。傳播公司須先設定幾項樣板事件,供消費者來選擇或做為事件規畫的討論依據,例如:虐畜案(細項:虐殺貓狗、惡性棄養、強暴雞鴨鵝羊豬牛狗等)、家暴案(細項:老公打老婆、婆婆虐待媳婦、太太毒殺丈夫、父母虐待小孩、子女遺棄父母等)、緋聞案(地點可細分:交通工具[私人汽車、卡車、廂形車;公共交通工具:巴士、火車、飛機、輪船]、旅館[高級旅館、愛情賓館、汽車旅館]、暴露場所[停車場、公園及野外、大樓防火梯、頂樓、電梯、地下室、廁所等];情事可細分:召妓[女妓、男妓]、偷情[對象可分密友、網友、噗友、學友、公眾人物、配偶最要好的朋友、三等親以內之相關人等]、人肉轟趴;性質可細分:男女戀、男男戀、女女戀、嬲/嫐等多種組合)、其他民事或刑事案(例如:偷盜、詐騙、侵佔、毀損、毀謗、傷害等)……。

OK,反正這些設定都要先寫好一套制式劇本,到時照章演出即可。要知道,劇本的精細度關乎成敗,劇本設定得愈詳細,執行上也就愈順利。整個作業流程就是:客人先跟AE敲定樣板事件後簽約,再依據它來設定基本情節。等情節完全設定好之後,客人和工作人員(包括狗仔攝影師和事件追蹤報導的記者,還有一些做為路人或被採訪鄉民的工作人員)確定拿到劇本完稿背熟(請注意:背熟!)整套人馬就可以外出作業,工作日程預定半天即可完成拍攝,之後即回公司處理剪輯和配音工作。後製完成之後,帶子就送到電視台,在買定時段播放,播放後的兩小時之內,必須安排工作人員扮記者撥客人手機及家用電話,同時也要派人去他家樓下按門鈴或狂敲鐵門,並且,注意!並且,應採訪三位以上之鄰居,其中一定要包括大樓管理員(如果有的話)。

至於買時段之事,則在敲定樣板事件,客人與公司簽約後,AE即應開始幫客人向電視台購買時段,時段之訂價請參考電視台行之有年的慣例。

這樁生意先想到這兒,腦殼兒有點發熱。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雜感052

.阮玲玉在1935年的3月8日婦女節當天服下過量的安眠藥自殺,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事實上,從「人言」到「可畏」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而這個差距就由報刊媒體來做中介。魯迅說她的死跟新聞記者有關,這話在狗仔充斥的2010年來看,體會尤深,也讓人不禁要對魯迅豎起大頭姆,這位老先生真是有一套啊。不過我想,所謂的中介,是傳遞原本就有的東西,那麼就阮玲玉這件事,果真是先有「人言」,再經由傳媒傳遞,才造成「可畏」的效應嗎?我認為這樣的假設,新聞媒體也太清白無辜了。比較可能的狀況,也許可能說不定或者大概是傳媒製造輿論再自體傳播,又或者傳媒在此的功能就像個擴大器,把少數人聲音放大成主流意見吧。

.年輕的朋友告訴我,現實影響選擇。不過我想了一下,選擇不也正塑造著現實嗎?現實和選擇,大概就是車之雙輪,而人一旦疏忽,就是這麼被架在上頭一路轟隆轟隆地奔向終點。現實和選擇就是這麼一個相互發明的關係,所以想要改變現實的人,就必須做出那個在現實狀況下你不應該選擇的方向才對。是嗎?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雜感051

.都說,熬夜會爆肝。那套說詞大概是說,人體經脈循行在晚上十一點至一點走到膽經,一點至三點走到肝經,所以熬夜就讓膽啊肝啊加重負擔。這樣的話,很簡單啊,就是晚上九點十點或十一點先睡一覺,半夜兩三點、或者最好是三四點、頂好是五六點再爬起來咩。最近的作息就是類似於此。過去吃完晚飯大約七點多或八點,之後的兩個小時最是難熬,以前上班的時候,那兩個小時真是累。不過小孩要到十點才上床就寢,在那之前爹娘也只好撐著囉。而熬過那兩個最感疲倦的兩個小時以後,精神就會慢慢恢復,等到十二點之後,又是一波精神狀態的高峰期,至少又可以撐到半夜兩三四點不等。那麼,依照那套什麼人體經脈派的說法,這就是肝膽雙爆的作息。

最近,刻意在晚上九點或十點,就先刷好牙來等著酣眠神大駕光臨。八成是年紀大了之後,神經沒那麼敏銳,聽力也沒那麼好,所以十之八九都能在這個時候睡著。有人舉手發問了:那小孩不是還沒睡嗎?喔,因為現在放暑假,也沒什麼作業好檢查的,所以晚上就放著讓他自己忙乎。反正小孩自有其出路,麥可克里希頓有說過。過去,這個時間是不太可能睡著的,神經線像繃緊的琴絃,外界任何風吹草動,立馬彈出十面埋伏來,眼看西楚霸王在小山坡上三進三擊殺退漢兵無數,哪裡還睡得著啊!

這麼說來,好像突然瞭解養生的重要似的。剛剛想了一下自己這一兩個星期以來,工作狀況和作息的變化,略有領悟。其實,只是厭倦了一成不變的模式罷啦,上個星期的白天工作狀況糟糕得要命,每天的進度都維持得少年好煩惱。上個周末的某天夜裡半夜三點醒來反正MSN沒人敲我噗浪也無友更新閒著沒事將就打開工作檔案稍微做一下,三數個小時忽忽而過,一天進度竟然就完成啦!既是嚐到甜頭當然就會如法泡製。於是,作息時間就改啦。最近幾個朋友以為我比較忙,白天不見人影。其實白天只是忙著看片子、看玫瑰的名字、看別想擺脫書、看馬家輝的愛漿糊兼長長長的午睡,如此而已。等哪天半夜上工的進度又不理想,就會順其自然地變為朝九晚五。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雜感050

.好不容易撐到五十則了。
.世間多所矛盾,今天想到的是自由和限制。

我跟我老爸一樣,對於生活一向沒什麼計畫。信步所之,忘路之遠近……到最後常常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去哪裡。至於人在何處倒是相當清楚,因為哪兒也沒去,所以通常還在原地踏步。另一種說法是:不過就是個懶惰鬼罷啦。

於是,尋常所見應該計畫的事,幾乎是一逕地排斥。讀書計畫,這是從來都會做,但也從來沒做成的。學生時代的寒暑假照例都要做個計畫裝裝樣子,但情況一向是放假前做好計畫,放假後天天修改計畫,如是者大約兩個星期之後就又幡然醒悟,自己根本不是這塊料啊!學人家做什麼計畫?再來就是真正的快樂又毫無做為的暑假了。

職場規畫,這在大學畢業之後兩三年裡頭還會想到,後來就覺得,人生隨波逐流也沒什麼不好。不過這件事情顯然是相當重大,社會上的「規畫派」一直很有勢力。你從暢銷書排行榜就可以見識到此派勢力。所以在這個議題上要堅持毫無規畫,的確會招致相當大的批評也要承受極大的壓力。為此,我個人不得不努力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拚命想出一套說法:就是「河口沙洲」。個人的生命之河,不予控制地流經許多地形,到最後自然而然地會有累積,就像河流入海口堆起了沙洲一樣。所以有什麼好忙的?放任讓它堆積就夠了,只要累積夠了,自然就會浮出水面。當然啦,經過二十五年之後,自己到底堆積了什麼,也已經不能再假裝說還不清楚了。

退休規畫,現在這個可是大熱門。不過因為過去幾十年來一向排斥計畫,也欠缺相關的磨練和調適,一方面是發現自己沒有能力規畫,再方面也想援引舊例,就免了吧。毫無做為的老路子,其實最具誘惑力。有些人覺得我的晚年必定很慘,我自己倒覺得晚年可能會很慘,這「必定」與「可能」的不同,正代表人生左派(積極控制)和人生右派(自由放任)的差異。

而在年紀逐漸老大之後,在別人,尤其是小輩眼中,他們就會自動把你的位置放在他們自以為是的神龕上,在那片他們所謂的社會認知的板塊中,他們會預先幫你鑿好一個格子,然後把你放進去,不管你是阿貓阿狗還是烏龜王八或綠豆,總之,認為你就該是「那個」樣子。什麼樣子?就是具備完美規畫的人生左派的樣子。可是,現在這個年紀又很不愛解釋自己的想法,在不與對方相決裂的情況下,只好敷衍。有時敷衍過頭,竟然還會真的提出某種自己都不相信的規畫哩!

然而實際上,我從來不做規畫。不做規畫是自己以為,這樣比較自由。就拿旅行來說好了,看到任何人做的行程規畫,我都覺得好笑。旅行不就是為了放鬆自己嗎?搞得跟打仗行軍一樣,是要幹嘛?所以要我去規畫行程啊,預定旅館啊,都免談。因此,我上東部、去南部,甚至出國,除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絕不預定旅館的,結果有一年就在東京找旅館找到快半夜十二點!

今年八月初準備帶小孩出去走一走,當然也是援例不做規畫。早上無意間逛到統一馬武督渡假中心,趁興查了一下空房,發現從七月底到八月底幾乎是全滿了。這時候我那個放任自由的想法竟然有些微的鬆動。事實上,當大多數人都在做規畫的時候,不做規畫的自己還是不得自由啊。沒錯,你沒有行程安排來限制住自己,但問題是,哪裡也去不了的情況下,何來信步所之?根本哪裡也去不了。

這個狀況不知道有沒有個什麼專有名詞來形容。普遍化來解釋就是,你因為排斥方案A而選擇方案B,但因為力行方案B,則不免又陷入方案A裡頭;其中方案A與方案B為完全相反之描述。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雜感049

.這個時代,是個不對稱的時代。怎麼不對稱呢?內容和形式不對稱,記憶和經驗不對稱,儲存容器和儲存內容不對稱,記錄工具和記錄內容不對稱,能指和所指不對稱。舉個簡單的例子,相機幾乎是人手一台,沒正統相機的至少還有照相手機,而不管是傳統相機、數位相機、錄影機、攝放機、照相手機,沒有哪一樣不是一兩個月就推陳出新以刺激購買欲。我想,家用3D攝影機應該也很快就會出現了吧。總之,想拍要拍愛拍,這些都不是問題,不管是機種、功能、外形,都有眼花撩亂的多種選擇。於是,現在是大家拍得也人人拍的時候,卻發現實在也沒那麼多東西好拍。或者說,能把這些相同的東西拍得不相同的,其實不多。再一例,VCD片、DVD片、藍光片、隨身碟、軟碟、硬碟、二.五吋外接碟、三.五吋外接碟,儲存容量從650K、1.44M、128M、526M、700M、1GB、2GB、4.7GB....一直到1.5TB、2.0TB,只要肯花錢,包山包海都沒問題,可裡頭要裝什麼反成了大問題。有什麼是你存著,五十年後還會記起而會拿出來把玩的?甭說五十年後,五個月之後自己還記不記得有這玩意兒,都是個問題。既然沒那麼多東西可以存著,這麼大的容器又要幹嘛?生產這些容器的天才又要靠什麼吃飯啊?有辦法解決。什麼辦法呢?就是把原來那些被儲存的東西變大。房子變大了不是?那麼椅子桌子沙發床舖書櫃流理台也全都加大二十倍,這不就照樣塞得滿滿的嗎?結果,我們擁有了愈來愈有可能的形式,面對著仍然跟以前一樣,說不定還要更少的內容,反倒是沾沾自喜。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雜感048

.到底是「掉書袋」、「調書袋」還是「吊書袋」,我始終搞不清楚。原因在於,整句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是書袋破了,沿路掉書呢?或者,把書袋吊起來,讓人家遠遠就瞧見?還是上哪兒都扛袋書,調來調去呢?當然,這個一查就清楚了。但事實上我查了,卻還不是很明白,只是查到一個典故。不過也甭費勁啦,反正只要有一半的人不清楚,這事就一定搞不清楚,萬一大家都錯了,那就肯定都沒錯。這世界往往是這樣的,先是百分之十的人錯了,再來是百分之二十的人懷疑這是不是錯了,接著百分之三十不敢肯定它是不是錯了,百分之四十習非勝是認為「應該是這樣吧?」,等到了百分之五十不但要積非成是,還要來糾正你呢!好傢伙。所以,呃……我看就照舊吧。(大哥,那到底是要哪一個呢?ㄉㄧㄠˋ書袋……。)

.掉書袋跟調情,其實差不多。這裡所說的調情,是指古時姑娘看上傻小子,故意掉個絲巾、手帕或者簪子、髮帶讓他撿拾,來製造機會。掉書袋也是這樣,利用典故做為文化線索,有興趣或者有見識的,自然就會追上來,小姑娘的意思不也是如此嗎?只是掉手帕要掉得機靈,掉得恰到好處。倘若沿路掉個不停,路人難免懷疑這個姑娘恐怕手、眼不太方便。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雜感047

.最近在想,人類的成長期似乎真的逐漸在延長中,從歷史資料來看,你可以輕易發現一大堆人是在十八九歲到二十餘歲間就建立起大事業,博取功名,寫出好詩歌或音樂,做出好文章,甚至連那些什麼好事都不幹的壞人也是年紀輕輕就能犯下滔天大罪。而現在這一代,二三四十歲還賴在家裡的可真的不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做了個猜想,我猜想這跟人類壽命的延長正相關,人的壽命愈長,成長期也就愈長,長得儘管他實際上在各方面都已開始顯現衰長,還是脫離不了成長期。如果爹娘只活了三十來歲四十歲就掛了,十來歲的小孩勢必要就要更為獨立才行。現在人的壽命平均已達七十幾歲,有些國家或地區甚至超過八十歲,俗話說,在父母的眼中你永遠是個孩子,這樣的心理狀態就算是對於一個已經在外成家、立業的成年人也不無影響,在某些時候我們可能在父母面前回復到兒時的行為模式,或在記憶中重溫兒時行為。最近又有一些新聞談到人類壽命甚至延長到兩百歲,我心裡就想,天啊!我們到底還要忍受那些長不大的兒童多久!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雜感046

.你知道嗎?那個傻傻跟在你身邊,你認為一點都不瞭解你的珍貴價值的傢伙,或許才是不為任何原因而愛上你的呢。

.之前提過,政治退出體育、政治退出文化……巴啦巴啦之類的不合理說法。現在愛情似乎也被年輕的小姐們--當然,有的也不是那麼年輕--像政治似地對待,只是方向恰好相反。就是:結婚退出愛情,小孩退出愛情、家庭退出愛情,或許也可以歸納性地說是責任退出愛情。等到這些實際內容都退出去之後,愛情底下只剩一團火,情慾的火。可是你也甭指望這把火可以燒到天長地久,你要知道,男人是燈蕊,而女人是油脂,一旦你把一些生活要素抽離之後,你的愛還剩下什麼?這盞燈還剩下多少油呢?那條燈蕊就是這樣很快就熄滅,或者因為別的油脂又燃燒起來的。而這要怪誰?就怪你自己唄。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我控訴!


先看照片,這個沒圖沒真相的時代,口說無憑。


各位知道這是啥嗎?左邊那個五顏六色的盒子,是小兒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據說是他學校勞作課的作品。

那麼右邊那個是啥玩意呢?那是他去年送我的父親節禮物,去年父親節好像是跟端午節很接近,所以做的是個香包。非常簡陋的香包。

去年拿到的時候,我就有點不爽,今年看到他媽媽的禮物,我就更不爽了!我要控訴,這真是太不公平了~(淚)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翻書偶得

文抄公比自己寫要容易得多,看來我是上癮了。

看黃仁宇的書,大概都會對「不能在數字上管理」這句話有點印象吧。說中國古代不能在數字上做管理,大抵是不會有人反對的,但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不能在數字上管理,說法就多了。以下提供兩則記載可資佐證,讓你「感受」一下中國古代為何不能在數字上做管理。

其一:
治書侍御史(權)萬紀上言:「宣、饒二州銀大發,采之,歲可得數百萬緡。」上曰:「朕貴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數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而專言稅銀之利。昔堯、舜抵璧於山,投珠於谷,漢之桓、靈乃聚錢為私藏,卿欲以桓、靈俟我邪!」是日,黜萬紀,使還家。(《資治通鑑》第194卷.唐紀10. 太宗貞觀11年 )
這一則是唐太宗時,中央監察官員權萬紀向皇帝報告說,宣州和饒州兩地發現銀礦,如果開挖可以得到多少,結果就被李世民K了一頓。唐太宗真是個賢君,雖然歐陽修在〈縱囚論〉中說他「上下交相賊」,還拐彎抹角地批評他「立異以為高,逆情以干譽」。不過古史看多了就知道,這些當官的罵起前朝皇帝都很起勁,對像要是自己老闆,那就得掂量掂量。

從許多記載來看,唐太宗那個氣度真是少有人比,而且還是皇帝的氣度哪,不簡單!尋常人到了那樣的高度,怕是沒有不發暈的吧。宣州是今天安徽的宣城,饒州是江西的鄱陽,兩地距離約是四百公里,一個台灣。唐太宗批他的話,也不全是虛言,說他沒有進賢退不肖那幾句,就是針對監察官員職責所在發言,罵得很有道理。但整個情況難以超脫傳統的輕商甚至反商傾向,臣子腦袋算是清楚,可是皇帝的腦子像漿糊,真是可惜啊!拿現代眼光來看,開採了白銀,之後再擇時、擇量釋出,那是很可以活絡社會經濟的。當然,如果一次釋出的話,就通貨膨脹了。

其二:
(裴諝)為河東道租庸鹽鐵等使。時關輔大旱,諝入計, 代宗召見便殿,問諝:「榷酤之利,一歲出入幾何?」諝久之不對。上復問之,對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對曰:「臣自河東來,其間所歷三百里,見農人愁嘆,穀菽未種。誠謂陛下軫念,先問人之疾苦,而乃責臣以利。孟子曰:理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由是未敢即對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聞此。」(《舊唐書》第126卷.列傳第76.裴諝)

第二則是在唐代宗時期,代宗是唐玄宗的孫子,他就位之初,整個安史之亂才剛結束。這一則跟上一則剛好相反,皇帝腦袋清楚,可是臣子的像漿糊。大意是,河東(就是山西)租庸鹽鐵使裴諝(此處職稱語焉不詳,租庸使和鹽鐵使都屬度支使,也就是中央徵稅和負責專賣的單位)回長安述職(入計,入就是回宮內,計是核算),經過的關、輔地區正發生旱災,關是關中,輔是三輔,反正就是京城附近區域。

唐代宗不是在「正殿」召見,而是「便殿」,正殿就是上朝的地方,皇帝在上頭,百官在底下,大夥全都穿得人模人樣。古代沒有冷氣,夏天上朝一身官服,滋味可想而知。現代人要是這麼搞,每天都有人中暑送醫不可。便殿那個便字,就是方便、簡便,興許也能隨便。但隨便的是皇帝,不是您,別搞錯了。搞錯可是會掉腦袋的。

我好像太饒舌了,其實我這裡是想特別點出來,這個記載其實很細心,為什麼記載中要特別說是便殿而不是正殿呢?或者只說是召對也未嘗不可啊。因為是要談「錢」的問題嘛!所以才會選在一個相對比較私密的場合。「榷酤之利」,前頭不是說關於裴諝的職稱語焉不詳嗎?這裡的「榷酤」讓人更胡塗了,榷酤指的是專利賣酒的利得,跟上頭的租庸鹽鐵全沒關係。皇帝問說賣酒利得一年多少,這位老兄就開始裝模作樣,還讓皇帝問了三次,才把孟子那一套何必曰利的老調搬出重彈一番。

河東,剛說過,就是山西。想來有點奇妙,現在的山西省,西邊省界就是黃河,東邊省界是太行山,古代叫河東,現代叫山西,指的是同一塊區域,名稱卻像在做對句似的。三百里,古代的里有多長,沒個定論,但大約是現在的四百公尺到五百公尺。以五百公尺計算,河東到長安三百里,就等於現代的一百五十公里。對不對呢?差不多。我利用古狗地圖,從山西西南方、黃河拐彎向東流的風陵渡算起到現在的西安,一百四十公里,跟記載相差不大。

再來是說,他經過的地方農田都因乾旱而廢耕,他本來以為皇帝會先問他災區所見,關切老百姓的生活,詎料皇帝竟然問起了酒錢!
可是,皇帝問負責徵稅和專賣的官員,一年有多少專賣利益,這可是名正言順。你不是負責財政的嗎?問你財政數字有錯嗎?沒錯吧。自己腦子不清,把皇帝的腦子也搞矇了。聽到大臣抬出孟子出來,皇帝也不敢拿翹啊,趕緊「前坐」,就是往前挺直了身子,原先大概是半躺著聽事吧(不就跟你說便殿可以隨便嘛),再幫對方吹一下:「如果不是你,我也聽不到這樣的話。」皇帝偶而還是要拍馬屁的啦。

拿這兩條記載去比較桑弘羊在《鹽鐵論》中的發言,中國財經思想大概是倒退了八百年不止,比漢武帝時代還不如啊。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翻書偶得

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礔礰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飢食其脯,甜如甘露漿。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此邑邑使人氣盡。」(《南史》卷55.列傳第45.曹景宗)

摘這段不是因為那個人,是為那句「路行開車幔……如三日新婦」,前後對照覺得很好笑。拓弓,拓即展,拉弓的意思。礔礰,就是霹靂;數肋射之,想來是射獵之際逼近獵物,近到都能看清肋骨。這是我的猜想。前段還說到老曹跟少年打獵時,「……每眾騎赴鹿,鹿馬相亂,景宗於眾中射之,人皆懼中馬足,鹿應弦輙斃……。」既然是到了「鹿馬相亂」射箭還可能誤中馬足,想必是相當貼近了。飲血食脯,脯就是肉,這應該沒啥問題,只是飲血很不衛生。耳後生風、鼻頭出火句,有點費解。據查都是快馬騁馳的意思。耳後生風很具體,歐多拜騎快一點就能體會,但鼻頭出火,就讓人不明白了,難不成是因為速度太快,鼻頭跟空氣磨擦而生熱嗎?這個速度該有多快啊!我個人猜想,鼻頭出火是虛擬,只是在對仗「耳後生風」罷啦。最後的邑邑,是悒悒。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雜感046

.這世界上,大部分都是不平凡的人,只是他們過的都是平凡的人生。吵吵鬧鬧、愛愛恨恨,偶而有的打打殺殺,然後都死去。從結果來看,誰又比誰重要?再重要也不就一樣的結果。從過程來看,沿路風景也只是在你自個兒的眼中罷了,誰也不可能在你的那個位置和你同樣在那個時間,看見一模一樣的那個風景。

該說什麼呢?還是什麼都甭說了。

對了,說:誰也不比你重要,和「你也不比誰重要」,這是同一件事的兩種看法。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呀。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閱讀偶拾

開運紅內褲,聽過吧?這種民間迷信不知道是流傳多久了,想追查也無從查起。不料今天讓我在古書裡頭找到一條紅內褲,還真是開運啊!

刑部侍郎辛亶嘗衣緋裈,俗云利官,上以為厭蠱,將斬之,綽曰:「據法不當死,臣不敢奉詔。」上怒甚,謂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僕射高熲將綽斬之。綽曰:「陛下寧可殺臣,不可殺辛亶。」至朝堂,解衣當斬。上使人謂綽曰:「竟如何?」對曰:「執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釋之。明日,謝綽,勞勉之,賜物三百段。(《北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趙綽》)

緋褌是紅褲子,但古代的褲子可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名堂,因此多指貼身的短褲,那就是內褲囉。「俗云利官」,這就跟現代人穿紅內褲祈求好運相差不多,古代祈求官運亨通,官做大了,財富名聲也會跟著到來。厭、蠱,都是古代的邪術,什麼厭勝、蠱祝之類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反正就是那一套把戲。從皇帝的反應來看,穿紅內褲求開運這種事,即使是在1500年前,也被認為是一種邪術。這裡的「上」,是隋朝的開國君主,文帝楊堅。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雜感045

.今天想談,為什麼新聞記者愛問笨問題?這裡說的新聞記者,主要是指電視新聞的記者。我想大家都看過新聞中,問受傷的人:「痛嗎?」;問逃出火場的人:「會不會害怕?」;問酒駕肇事者:「為什麼喝了酒還要開車?」;問犯罪的人:「你不會良心不安嗎?」(其實大部分被問的「罪犯」也只是嫌疑人而已)……諸如此類,我想很多人一定都看過,而且一定會想:「這傢伙怎麼那麼蠢?問這什麼鬼問題?」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特定的一個或幾個新聞記者身上,也不限定於哪一台。幾乎每個新聞台,不管是有線新聞台或無線電視台的新聞記者,都同樣會幹出這種蠢事。讓你不免懷疑,電視新聞的記者是不是專雇用白痴來充數?

可是你可以看看這些傢伙的學歷,個個可都是顯赫得咧,名牌大學畢業,國內外碩士學歷,比比皆是。雖然學歷不能代表很多,但那是一種經過許多競爭和篩選之後挑出來的,你可以說這些人也許品德不佳、也許見識不夠、也許器量不足,但實在不能說他們笨。真的笨的話,書也不會讀到那種程度。那麼,問題出在哪兒?為什麼在學業上表現那麼優異的人,一進了電視台,就會問出笨問題呢?對這一點,我真的很好奇,也一直想不透。我的朋友中有曾經擔任電視台新聞記者,也有朋友的家人是做這一行,親自接觸之後,發現這些人也跟我差不多,或者反應還更好一點、更機敏一點。這麼一來,我就更不能理解了。難道我知道他們在幹蠢事,但他們自己卻不知道嗎?不吠吧!

最近幾天,我開始有點理解關鍵在哪兒了。我後來問自己,如果是我在鏡頭前,我對一個兒子剛撞車的媽媽,要問什麼問題,才不會顯得自己很笨呢?你也可以自己問一下這個問題。該怎麼問呢?

很難是吧!不管你問什麼都不對勁的,在那種情況下,不論你問什麼,都只會顯得荒謬而已。

所以我想,新聞台的記者不是因為他們太笨,所以才問出笨問題的。原因在於:他、們、太、靠、近、了!近到不得不開口,而在不該開口的時候開口,當然就要說蠢話了。要改善這個狀況,我猜是要從新聞攝影著手吧,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讓影象發揮出它的魅力,自然能在不言不語中說出千言萬語,而不是靠一支幾乎要塞進受訪者嘴巴的麥克風喋喋不休。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雜感044

.儘管旁人看來像個笑話,她還是認真地過了這一生。像這種因為立場不同而帶來的誤解,對於畸戀的污蔑尤甚。畸戀通常是被人和情慾畫上等號,而情和慾的比例,後者尤其要大上前者幾倍。但我認為這不是事實。畸戀並不是愛情本身出毛病,而是身份上的問題。愛一樣是愛,情也一樣是情,這裡面的純質,並不遜於中學生僅限於拉手和親嘴的純愛。這是早上看了〈女人一代記-首夜.瀨戶內寂聽〉的想法。宮澤理惠和阿部寬主演。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雜感043

.所謂「與萬物合一」,並不是萬物來跟你合一,而是你去跟萬物合一。山不會過來你這裡,只有你去山那裡。推演到文化表現上,我認為再前衛的藝術創作,仍然只是世界在個人身上的投射罷了,說什麼引領風騷,那全是鬼扯。什麼導正社會風氣、復興傳統文化之類的,也全是同樣貨色,謊話。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雜感042

最近連續看了好多老電影,看到許多熟悉演員。這時候要像日本人一樣,望著遠方,睫毛顫動地說:「拿滋卡細內……。」

這陣子追的老片中,包括幾部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是其中之一,這部片子好像是1972年完成,所以我在戲院看到時,大概是國小四五年級的時候吧,總之還沒進國中。當時年紀雖小,但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種震撼感,因為之前從沒看過那樣子的武打場面,也沒有哪位大俠會在打架時嚇嚇哈唏地鬼叫鬼叫,更別提那副所向無敵的雙截棍了!有好長一陣子,那可是所有小朋友眼中的聖物!不過聽說學那個很難,還沒打到別人之前,自己可能就要先吃上幾棍。所以,我也從沒嚐試過。但是電影中李小龍舞動雙截棍的動作,那簡直是藝術而不只是武術了。

當然,小時候看得津津有味,到長大後還懷念不已的電影,如今來看總能看出一點問題,證明俺這把年紀不只是活到狗身上去而已。真是令人欣慰。我看這電影看到三個錯誤。電影一開始,說霍元甲疑似被日本人毒死,所以開頭就是精武館的五弟子陳真趕到上海奔喪。這傢伙可神氣了,所有的人都穿黑衣,就他一身白衣。電影帶到霍大俠的墓碑,上頭寫著「己未年」這是第一。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霍元甲是在1910年去逝,歲次庚戌而不是己未,就算是隔年安葬,那也是大革命那一年的辛亥,絕不會是九年後的「己末」。

第二,精武館的大廳,懸著國父寫的「天下為公」,匾下有國父肖像,肖像兩旁還有一對條幅,右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左邊毫不意外地:「同志仍須努力」。看到這裡,你該笑了吧!甭說1910年甚至1911年那時候有沒有人在意孫文墨寶,人家根本還沒死,哪來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云云?

最後是,故事發生在上海,說是「日本租借區」。但是據查,日本租界區卻是1932年128事變之後才出現的。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雜感041

.在家工作的壞處,真是不少。貌似自由,但自由的時候通常就是沒做事,沒做事就沒錢可以領。所以,周休二日是在吃自己。如果不介意的話,周休七日是沒人管,但也沒人會付錢給你就是了。在家工作相當寂寞,找不到同事可以談話,除非家裡養寵物,不然連半個活的都沒有,沒人跟你閒嗑牙,沒人送你檸檬蛋糕,沒人陪你喝咖啡,沒人跟你說上司的壞話,你也沒上司可以說,而且也只能自己跟自己搞團購。不過,以上說的都還算其次。最大的麻煩是,由於欠缺場域的轉換,工作情緒的進入和退出,都相當的困難。平常的上班族,從家裡到公司,心理上通常在路上就經過轉換,進入公司後就算不樂意,也會悶著頭苦幹。下班後,離開工作場所,心理上也會隨著環境變化而紓解。但是在家工作,就很欠缺這種場域上的變化,沒有外在環境的轉換來刺激,工作情緒和心理上的「入」和「出」就加好幾倍的困難。所以,早上儘管很早起床,準備好早餐、打開電腦、點出工作檔案,還是很難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於是大大小小網站、部落格、噗浪、MSN、新聞網站等等等,都要巡個夠,而且是久過三巡之後,好不容易,那個作業引擎才能逐漸開動,慢慢地進入作業狀況。情況好的話,這樣子的狀態可以維持五六七八個小時。但之後,又一個難題:退出。我也不知道其他做freelancer工作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樣有相同的問題,但做翻譯的,我想大概都差不多。就是,做了一整天之後,好像過熱的引擎,卻散不了熱。明明都已經收工一二三四個小時了,腦袋裡那些文字啊、詞句啊,都還在嗡嗡作響,嚴重的時候,原文書上的文字、句子、段落、插畫,或圖表,甚至都像是COPY在腦子上一樣,閉上眼睛都瞧得挺清晰的。如果白天作業碰上什麼疑難雜症沒解決掉,那就更是沒完沒了,那些問題就一直在腦袋裡繞啊繞啊繞啊,甩都甩不掉像鬼打牆似的。我知道這些情況,以前上班的時候也偶而會有,但是換個地方,心情上就會覺得比較不一樣,絕對不像在家工作這麼嚴重,而且還無路可逃哩。我真該考慮來租個辦力室才對。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閱讀偶拾

.精於裝扮的英國搞笑大王郝瑞斯.柯爾,其最成功的惡作劇是打扮成阿比西尼亞國王,率領一票大臣到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視察,並接受隆重軍禮款待。簇擁著他的朝臣中,有一名是女扮男裝的維吉尼亞.史蒂芬,亦即是後的小說家吳爾芙。(摘自《歷史就是冏》1910年「騙術奇譚」條,第249頁)

.戰火漫延全歐,人類學者馬林諾斯基正在巴布亞森林探勘:「我跟一個食人族聊天,對方聽說歐洲正陷入大戰,非常好奇歐洲人怎麼吃得下那麼多人肉?我跟他解釋,歐洲人不吃人肉。他大感迷惑,瞠目結舌地說:『太野蠻了吧!不吃的話,殺了幹嘛?』」(摘自《歷史就是冏》1914年「難以置信」條,第253頁)

一個小故事

達許漢密特長期嗜酒,但他健康不佳,因此密友莉莉安海爾曼總是要他少喝點,兩人甚至因此吵架。晚年時,有一天漢密特看來極為沮喪,海爾曼非常擔心,最後為了取悅安慰老友,竟問他要不要喝點酒來解悶,漢密特說:「沒想到有這麼一天,你會勸我喝酒,而我竟然會拒絕。」

這一段收錄在漢密特短篇集《螺絲起子》莉莉安的編輯序中。對我來說,這個故事表露了人生中的某些荒謬感,而且非常鮮明。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雜感林志玲

.這兩天突然可以體會馬總統的心情。甲仙地震和一次比較大的餘震,我都毫無感覺,也是看報才知道的!謝謝指教~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雜感039

.現在才說這件事,時效上好像是嫌遲了點。不過我人微言輕,即使是早點說出來,恐怕也不會產生任何效應的。我覺得啊,社會對於陳凱倫夫婦,是太過苛求了。對於犯錯的兒子,父母的同情和憐惜,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麼也要被醜化到那個地步呢?我真是想不明白。趙老大那種站在道德制高點的發言,也只是個風涼話,畢竟就是不是你的兒子,你也不是他的爹娘,於你無關緊要,哪裡輪得到你來批判?我再怎麼想,有資格有能力而且有意願能夠溺愛「銳寶貝」的,不就是陳凱倫夫婦嗎?而且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上,也只有陳凱倫夫婦啊。我倒是覺得,這兩個人是善盡了他們的責任,也扮演了完全的父母角色了。就為人父母在兒子被抓進看守所之後該有何舉措這件事而言。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天觀雙俠》短評

這套書的好處,首在文字清通曉暢,除了少數地方稍顯擺弄之外,絕大部分的敘事行文簡白,雖然有人認為似乎刻意使用文言,不過對於熟悉金庸文字的五年級以上的讀者來說,這正是它的優點。這樣四本一套的長卷,之所以讓人孜孜不倦地讀下去,我認為文字修養應該是高居首功。

情節的設計編造也是優點,頗有金庸之風,故事現場與人物角色,從大江南北而藏地、而大漠、而朝鮮、而東瀛,可說琳瑯滿目,極富趣味。要說遺憾嘛……鄙 意以為,沒趁機把台灣給寫進去,似乎有點太可惜。但,或許這樣的手法,似乎又太過「金庸化」,反而會成為原創上的負累。

缺失當然是有,畢竟是第一套作品。其中最大問題,在於結構。首先,是一俠一段的分敘手法,實在有點簡陋,作者似乎太小看讀者的記憶,這樣的手法就很難塑造 出巨大的懸疑,感覺有點可惜。再來,對於人物主軸天觀二俠的武功進程,到底是怎個狀況,很令人捉摸不定,一會兒似乎世無敵手,一下子卻又輕易落敗,這個情 況尤以趙觀更甚於凌昊天。我不認為這是故事情節追求高潮起伏所致,反倒可能是作者整合故事力有未逮所產生的矛盾。第三,是某些情節似乎為了營造衝擊效果, 卻忽略了故事的合理性,例如最後決戰廣邀各門各派旁觀,實在是太勉強了。類似這樣的缺失,分散來看感覺似乎不嚴重,但對於小說整體則給人一種處處破綻的觀 感,鄙意以為很值得再費心推敲修改。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樣的作品出自一位1970年後出生的中文創作者,是值得鼓勵的,我也樂意再看她的新作。明報說她是「女金庸」,這當然是過譽,但這個評語似乎也同時點出了她未來的限制可能是什麼。我想,就目前所見,是不能超越金庸的(這似乎是句廢話)。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雜感038

.上了年紀之後,最深刻的體會,是「字太小」。這對年輕人來說,幾乎可說是完全體會不到的難處。書上的字太小,書架上的字太小,展覽場上的說明文字太小,故宮的字太小,美術館的字太小,操作手冊和說明書上的字太小,電池上的字太小,食品和商品標示的字太小……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過著半猜半問的日子。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雜感037

.當價值是由不可能的那一方來守護時,就是敗局。前有高舉豐臣大義的淀殿覆轍,後有擁護青天白日旗的民進黨重蹈。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雜感036

.最近不知道看了哪個網頁,裡頭提到大陸不記得是河南省還是洛陽市,向聯合國教科文提出幾項文化遺產申請,其中之一是「杞人憂天」的傳說。這個有點意思。我是不太清楚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定義,不過既然方言(如日本八丈島方言)、節日(如中國的端午節,沒錯,是中國人申請到的,不是韓國人)等文化項目都可以列入文化遺產,也許神話傳說也真的可以列入吧。杞人憂天的故事,大概平常人都懂,我就可以不必解釋了(如果你不懂,你又多了一個「自己很奇怪」的理由了,高興吧!)。是說,一個成語,可以用上千年,還能精確地表達一些社會或心理現象,還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代的中國人。這種情況,在閱讀左傳時,給我很深的體會,我們現在許多還在使用的成語、套語,有不少就從左傳沿用至今,上下兩千五百年了耶~你想想,一句話由十個人相互傳遞,往往都會走樣,兩千五百年前的成語,竟然能保留到現代,而且意思也沒走叉,這不是很令人驚奇的嗎?

我好像跑野馬了。因為本來要說的是,最近流行的氣候變遷、地球暖化,這些時髦話題,照我看,就是標準的杞人憂天罷了。行銷上有所謂的「恫嚇行銷法」,我看科學界就是用這個在謀取研究經費和名聲的。人慣於從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萬物,希臘那個誰不早就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所以,攤開報紙或網路電子報,什麼百年最大風雪,五十年最高(或低)溫,看起來是多麼觸目驚心啊!可是,對於一個高壽4,500,000,000年的地球來說,五十年或百年,甚至是兩百年或五百年,到底算哪回事啊?而氣象學的基礎在於天候的歸納和統計分析,一個只有百年資料的門科,成天嚷著天候有變,要限定二氧化碳排放、要京都議定書……到底憑藉著什麼,可以如此誇誇奇譚,怎麼想都讓我覺得很奇怪,這不是杞人憂天嗎?事實上現代人不但憂天,而且自大得常常要「罪己」,就是動不動要譴責一下自己,好像寧可自己犯錯,也不要承認自己無關緊要似的。也許前者比較有真實的存在感吧。所以,雨下大下多了,就要說是自己幹了何等壞事,才惹得地球反撲。媽的,反撲個屁!自以為自己是個什麼東西。有一群細菌,平常就在水裡排放二氧化碳,不注重環保,有一天就被一鍋煮了,全部燒死,它們說是因為不懂得尊重環境才造成暖化而殞滅。其實我只是燒開水煮咖啡啊!就是這麼個回事。

另外,一剛開始說到的左傳,讓我想到一個也是目前相當流行的謬論。這是關於維護「正」體中文,也就是繁體字時,常有人提到的。這種說法是說,繁體字載負古代中國文化的遺產,所以應該加以保護(相對於簡體字),例如,(重點來了)現代人如果會看繁體字,就還能看懂中國古代文獻,比方說,左傳。這種主張錯在哪兒呢?錯在完全忽略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楷書,本身就是經過幾千年的演化而產生的,楷書本身就是漢字演化的一個階段而已。我們能以繁體字閱讀古代文獻如左傳,不是因為繁體字包含著傳統優勢,而是因為左傳本身也經過千年的迻譯、轉化和兩千五百年來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校注和解釋,因此才能被現代人所理解的,這跟你使用繁體字或簡體字,老實說,關係不大。不然,拿一車大篆竹簡的左傳,你說你能看懂多少?就算是漢初秦隸的左傳,字體是比較接近現行楷書了,但那裡頭可能使用到的異體字,說不定都比「標準」字體要多好幾倍,這又能看懂多少?

前頭特別用引號強調的「正」體中文和「標準」字體,是說,我心理上是非常排斥這種名稱的,繁簡的對稱,可以說是相當中性的語法,「正」字就不同啦,跟以前的漢賊說法一個模樣,就是自以為屌個二五八萬啊,正字的對稱是啥?我們自己就正,別人就歪就斜(邪)就偏嗎?真是再自大也沒有了。下次就由敝國申請夜郎自大這個傳說的文化遺產吧。

「標準」字體的問題,不在於自大,而在於太笨,笨在認不清漢字的流變,喜歡看碑帖的,自然就能認識多許許多多一點都不標準的漢字,去翻翻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帖,舉目可證。在一個還在呼吸、活生生的文化裡頭,把一樣會有而且應該有許多變化的事項,武斷地擷取中間一個階段做為最終標準,這不是很荒謬嗎?如果這麼說來太抽象,可以打個比方來說,就說,你一整天的生活,需要很多不同的動作吧?那好,我隨便挑一個時間,幫你照張相片,就以這張相片捕抓到的動作做為「標準」,你說你再來要怎麼過日子啊?教育部那些混蛋的做法,就是如此。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雜感035

.「東亞一百冊」書單,簡直是莫名其妙,台灣和香港像是兩個小花僮,被拉進場撒花、拉炮和鼓掌,看中日韓這三個自以為的東亞「超強」自己爽的吧。書單如下:

台灣 TAIWAN

政道與治道 牟宗三 1961
中國交化的展望 殷海光 1966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1966
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葉榮鐘 1971
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的討論 李亦園、楊國樞 1972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唐君毅 1974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1976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1981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 1983
思想與人物 林毓生 1983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1985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張 灝 1989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 杜維明 1996
台灣歷史圖說 周婉窈 1997
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 王德威 2002

--------------------------------------

香港 HONG KONG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 穆 1952
自由與人權 張佛泉 1955
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 羅香林 1961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何炳棣 1969
中國現代小說史 夏志清 1979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1981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蘇秉琦 1997

---------------------------------------
中國 CHINA

詩論 朱光潛 1942
中國建築史 梁思成 1945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瞿同祖 1947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1948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1949
原儒 熊十力 1956
漢語史稿 王力 1956
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1957
中國史綱要 翦伯贊主編 1979
美的歷程 李澤厚 1981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 1988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 1991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陳旭麓 1992
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 1997
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台三村五論 王銘銘 1997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趙園 1999
寒柳堂集 陳寅恪 2001
談藝論 錢鍾書 1984
鄉土中國 費孝通 1947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汪暉 2004
禮儀中的美術 巫鴻 2005
兵以詐立:我讀《孫子》 李零 2006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胡繩 1981
中國文學史新著 章培恒、駱玉明 2007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1949~1976) 胡鞍鋼 2008
東亞儒學九論 陳來 2009

------------------------------------

日本 JAPAN

南北朝的動亂 佐藤進一 1965
講義錄(第六冊、第七冊) 丸山真男 1966、1967
共同幻想論 吉本隆明 1968
苦海淨土 石牟禮道子 1969
日本的古代國家 石母田正 1971
都市政策之思考 松下圭一 1971
世界的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 廣松涉 1972
汽車的社會性費用 宇澤弘文 1974
文化與兩義性 山口昌男 1975
影的現象學 河合隼雄 1976
狩獵和游牧的世界 梅棹忠夫 1976
無緣·公界·樂 網野善彥 1978
古典的影子 西鄉信綱 1980
萬葉集撥書 佐竹昭廣 1980
戰時日本精神史 鶴見俊輔 1982
精神史考察 藤田省三 1982
都市空間中的文學 前田愛 1982
分裂症與人類 中井久夫 1982
意識和本質—追求精神層面的東洋 井筒俊彥 1983
字統 白川靜 1984
全體觀視野與史學家們 二宮宏之 1986
天皇的肖像 多木浩二 1988
自然的慈悲 伊谷純一郎 1990
在天皇逝去的國度 Norma Field 1994
細微事物的諸形態—精神史備忘錄 市村弘正 1994
精神史 林達夫 2000

------------------------------------

韓國 KOREA

白凡逸志 金九 1947
具有意義的韓國歷史 咸錫憲 1965
韓國醫學歷史 金斗鐘 1966
韓國科學史 全相運 1976
韓國音樂史 張師勛 1976
韓國近代文藝批評史研究 金允植 1976
韓國數學史 金容雲、金容局 1977
知訥的禪思想 吉熙星 1984
韓國儒學思想論 尹絲淳 1986
韓國社會史研究 李泰鎮 1986
加利利的耶穌:耶穌的民眾運動 安炳茂 1990
韓國戰爭的爆發及起源 朴明林 1996
韓國的勞動運動與國家 崔章集 1997
風流徒與韓國的宗教思想 柳東植 1997
動搖的分斷體制 白樂晴 1998
韓國史新論  李基白 1999
解讀老畫的樂趣 吳柱錫 1999
與時間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 閔斗基 2000
戰爭與社會 金東樁 2000
韓國文學史的邏輯與體系 林熒澤 2002
韓國美術歷史 金元龍、安輝濬 2003
運化與近代 朴熙秉 2003
韓國人的神話 金烈圭 2005
韓國文學通史(全6卷)  趙東一 2005
肉眼與精神:韓國現代美術理論 金福榮 2006
風景與心 金禹昌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