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雜想067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瞭解了一下什麼叫做「最後通牒博弈」。這是一種行為經濟學的實驗,研究的是談判的公平性。不過最後通牒博弈是把談判過程減省到只剩最後兩個元素:一方提案,一方反應(也就是接受或否決)。實驗是這麼做的:實驗參與者一組兩人,互相並不認識也不碰面。提案方會被給予一筆錢,例如一百元,這筆錢將由提案方全權負責分配,你可以一毛都不分給對方,也可以一百元都分給對方,而扣掉你分出去的,就是你能獲得的金額。不過,你最後能不能得到這些錢,要看反應方的決定,如果他接受,比方說,你提議分配一人一半(即分配比例五十%),而對方接受了,那麼你們兩人各得五十元;如果對方否決你的提案,例如你很小氣地只分給他十元,而他很生氣地拒絕了,那麼很抱歉,你們兩個人什麼都得不到。實驗的結果是,提案方大約會提出三十%到四十%的分配比例,而反應方提出的否決則約佔三成。研究報告指出,低於三十%以下的分配比例,幾乎都會被否決。而提議各分五十%的公平分配,大約只佔十%而已。

這個實驗對於我們對「公平」與否的認知有許多啟示,不過這方面的探究實在太長也太複雜了,所以我不準備寫更多,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古狗吧。但這個實驗之所以讓我聯想到一些事情,是最後通牒博弈實驗還有一種變形體:也就是讓提案方和反應方面對面地溝通。這種方式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可以就分配比例來溝通,另一種是什麼都可談,可以閒聊,但就是不能談到怎麼分配的問題。結果呢?提議均分的人,衝到了八十三%,而原本三成的否決,降低到只有五%。而且,實驗發現,面對面溝通不管有沒有談到分配事宜,都沒關係,只要他們面對面,說了些話,就足以造成分配比例更公平。我們平常說的「見面三分情」,果然是有點道理的。

這個實驗讓我想到以前工作的事。我剛進入社會開始工作時,沒有網路,也沒有電子郵件,要跟人協商討論大都需要面對面,至少也要打電話。但後來幾乎大多數的事情都透過伊眉兒,甚至是MSN,而與之談判的對手有的認識,有的只是知道,甚至也有沒見過面、甚至不認識的人。後來我也看到很多人認為協商只需透過電子媒介,甚至連打通電話都視為畏途。但看了這幾個實驗的結果,我就在想,過去這幾年的工作,或許有很多失敗的協商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你只需要不要太過依賴那些不必見面的方式,而改採傳統的社交模式,就能讓事情運作得更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