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隨想179

 我大嫂原本是「做衫乁」,也就是做衣服的裁縫師。在那個時代,是國中畢業後就去當學徒,為師父幹雜務打下手,磨幾年才能學得的技能。拿到現在來說,算是專門技藝的師傅吧。不過,她碰上一個,對她個人來說很糟,但對大多數人卻算不錯的時代:成衣業蓬勃發展。

我小時候的衣服,有大半都是我阿罵自己「車」的,老家那架Singer縫紉機可是我從小僅見的「精密」機械!阿罵坐在縫紉機前腳踩機板,兩手拉稱平整布料,眼睛盯著縫針一左一右輪流鑽進鑽出留下密密針眼縫線,光看就覺得舒服爽快!那架縫紉機負責縫製床單被套枕頭套小被子內衣內褲大多數的家居服和許許多多的舊衣改製,大人的衣服改成小孩穿,或者是大孩子的舊衣改給小小孩。

反正現在「不穿的衣服就丟回收箱吧」,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家居服可以自己做,外出服當然是講究許多,所以這個生意就是要給裁縫店,什麼西服社、洋裁社,一直到高中大學制服的長褲外套,有些人還是找人訂做,所以當時會這門手藝的人,可是忙碌得很,連帶供應布料的布莊布行更是生意興隆,每一家都是高大堂亮,貨架花色應有盡有,我小時候對那些布行師傅能分辨那麼多不同花色甚是驚奇。以前台南有整條街的布行布莊,都是資本雄厚家道殷實的大商家,那些大店家在台北的地盤就是迪化街,所以永樂市場附近有那麼多台南口味遺留下來是如此的淵源。

但是整個大環境進入經濟起飛期之後,很快就不一樣了。台灣接手日本產業升級後釋出的輕工業其中包括紡織,紡織業從上游發展到下游層層逐利,最後出現的就是外銷成衣,於是過去整條街的布莊布行很快就退潮,洋裁店服裝社的店面越來越小越來越破落,最後漸漸消失,只剩零星有訂單可做的洋裁師傅。我大嫂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我大哥也做過一陣子成衣,開了成衣廠。自己老婆就成了打版師傅兼設計。

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其實自己老公的工作,就是幹掉老婆從小習得這門技藝的元兇啊。當然沒想過也沒什麼關係,因為下一個大潮很快就要來到,兩人很快就會變成鐵達尼的蘿絲與傑克,沒空追究誰是誰非。當時是台美貿易順差嚴重(因為台灣跟美國人買武器不列入貿易進口所以順差看起來就更嚴重),台灣的外銷成衣受到配額限制,國內一些只會加工的成衣廠很快就完蛋包括我大哥小小的成衣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